“一把剪刀,想剪什么就可以剪什么。”近日,中新网记者来到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听93岁高龄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袁秀莹,娓娓道来她的剪纸人生。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2006年,中国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剪纸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世界非遗之一的柘荣剪纸,堪称文化瑰宝。目前,福建省仅有两名国家级非遗剪纸传承人,90多岁高龄的袁秀莹即为之一。
袁秀莹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仍旧精神矍铄。记者在袁秀莹家中工作室看到,方桌上放着一把剪刀。80多年来,她一直在方桌前坚守,一把剪刀书写剪纸人生。直至今年,由于常年劳累留下的不适和眼疾,她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剪刀。谈及从前,袁秀莹言语中透露着自豪和开心。
与剪纸的邂逅是在袁秀莹八岁那年。祖母随意剪出的小人物栩栩如生,这勾起了她的强烈兴趣。第一次尝试着模仿,竟然成功了。这时的她还未正式开始学习剪纸。
那时,柘荣有个风俗习惯,女子十来岁就得开始学女工。那个时代,人们是以手工来评判女子的品德,民间有“手工好,品德也不会差到哪儿去”的说法。柘荣有春节贴春花的习俗,也使得剪纸这项手工技艺备受推崇。此间种种外加本人对剪纸十分感兴趣,十岁时,她开始正式专研剪纸。
袁秀莹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她的作品即走向国际,在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或参赛,屡获殊荣。国家领导人曾亲笔题写“中华巧女”称号勉励她;2009年,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回归生活。”袁秀莹说道。她的作品多数是生活中某一场景、某一想法的描绘。“有时候走在路上,发现这个东西可以用剪纸呈现,便会迫不及待回家剪出来。”
在袁秀莹家中,记者看到她60多岁时创作的作品《奔月》。剪纸作品中,一个手持月饼的小孩子坐火箭飞往月球给嫦娥送月饼。她说,这是自己小时候看到“嫦娥奔月”时的幻想。年纪渐大,竟有返璞归真之感,童年时的回忆慢慢清晰,创作也多与此有关。
对于她来说,将生活中最美的瞬间定格在裱框中,就是青春常驻。除热心剪纸创作外,她也十分关心技艺的传承,并竭尽全力扶持后起之秀。全国各地都有慕名而来的学生,向她学习剪纸技艺。
多年来,她先后教导出1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和3位剪纸艺术省级传承人,柘荣县因此而涌现出一批以孔春霞、吴秋凤、郑平芳、游晓卿、金素清、林英等为代表的年青一代剪纸传承人,让柘荣剪纸不断走向繁荣昌盛。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创新和发展都要看年轻一辈。”袁秀莹看好柘荣剪纸的未来发展,也希望年轻一辈放手一搏。(叶秋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