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聚焦暑假消费:超四成受访家长认为暑期研学旅游花销最大

超四成受访家长暑期研学旅游花销最大

亲子游、研学游、体育艺术培训班……实施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暑期,众多家长给孩子精心安排了暑假。与此同时,看着暑假期间孩子的消费账单,可以窥见家长们的育儿理念。

孩子们暑假该如何规划?什么样的暑假既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又让亲子关系“更上一层楼”?近日,聚焦暑假消费话题,新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相关资料图)

“最长暑假”如何安排

7月起,各地中小学校陆续进入暑假。以北京为例,今年中小学校暑假从7月8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31日,共7周零6天,比往年暑假延长1周,长达55天,被称为“最长”暑假。如何安排好这个“最长”暑假?家长们的选择五花八门。

今年8月,临近开学,新京报教育新闻部推出的网络调查《暑假消费调查:晒晒你家的暑假账单》显示,在非学科类培训方面,近五成受访家长选择了艺术类兴趣班,三成家长报了科学类兴趣班,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家长给孩子报了体育类兴趣班。

在各种培训班里过暑假似乎成为了大多数孩子逃不开的选择。“我妈妈给我报了游泳班、一个7天的素质拓展班,再加上之前一直在上的英语和数学网课,这个暑假我都还没有机会出去玩儿呢。”北京某小学三年级学生萱萱(化名)告诉记者。朝阳区某小学准二年级学生华华也在暑假开始学习游泳,“平时就在上的口才课、美术课和古筝,暑假期间都有考级安排,还参加了几个集训。”华华妈妈杜女士说道。

在研学机构的带领下走进博物馆、科技馆,进入主打体育培训或综合培训的各种夏令营,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旅行……对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暑假,出行不再受限,让孩子走出去见世面也成了不少家长的选择。

但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背后离不开钱的支撑。上述暑假消费调查显示,这个暑假近九成受访家长消费在5000元以上,七成家长消费在5000元至2万元,五成受访家长暑期消费超1万元,更有甚者,一个暑假的累计花销超过5万元。

杜女士告诉记者,孩子还小,自己对她并没有在学科上有过多要求,“她特别喜欢游泳,之前上过一次体验课。但是冬天学游泳太冷了,夏天比较适合玩儿水,就趁着暑假给报了一个游泳班,一共24节课、4000块钱。再加上各种考级的报名费,就只给她一个人花的钱就有六七千。”暑假期间,杜女士一家还带着孩子去了一趟西安旅游,花费更多。

哪些项目最费钱?暑假消费调查显示,超六成家长认为,学科学习类花销占比较大,超四成家长认为研学旅游类花销占比较大,三成家长认为兴趣培养类花销占比较大。

徐女士暑期消费的大头是给孩子报夏令营,12天包食宿2.5万多元。“孩子马上要初二了,我觉得青春期的孩子社交还是很重要的,不能成天在家玩手机,想让她感受没电子产品的快乐。”她表示,夏令营是一所国际学校推出的,因为工作原因自己还曾去这所学校考察过,“感觉很好,课程安排有特色,吃的是自助餐。我也想让孩子自己体验一下国际学校的氛围、课程特色,激励她好好学习。”

徐女士还说,“这个夏令营特别吸引我的还有对电子产品的严格管控,没有手机的诱惑,孩子可以有更多时间和同龄人面对面交流、在体育运动中释放能量。”

研学旅游、文体培训花费占比大

探历史古迹、览山川湖海、访知名学府……近年来,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主题的研学游颇受欢迎。今年暑假,研学游的热度上升。同时,暑假期间,清华北大等高校陆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校园,无形之中也助推了名校主题的研学游。

“讲座是与新能源相关的,学生们都不太听得懂。”今年7月,被研学旅行中“清华教授讲座”几个字吸引,广西高一学生李妍(化名)报名了一个为期7天、目的地北京的研学团。从没来过北京的李妍暑假逛了很多知名景点,比如故宫博物院、八达岭长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天安门广场、南锣鼓巷等。不过,李妍也十分遗憾,原本吸引自己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游览与想象中并不一样。

新京报调查显示,超四成受访家长暑期消费花在研学旅游上,与此同时,超四成受访家长认为暑期消费中研学旅游类花销占比最大。

但研学热持续升温之时,名校游览变“校门打卡”、博物馆研学变成参观游览等现象也引发了学生和家长的吐槽,研学游如何保证质量成为了暑期热点关注的问题。

和研学游一样备受关注的,还有文体类的培训项目。“双减”政策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在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家长因此将目光更多投向了体育、美术、音乐等素质类项目。

刘女士希望已经结束二年级学习的孩子能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假期,她选择的“增值”方法是为儿子报羽毛球集训班,“他之前没接触过羽毛球运动,也没想到能真的坚持下来。”

刘女士坦言,当时选择羽毛球班确实有些功利性目的,比如“小球运动对眼睛好”“中考体育可以选考”,但收获却超出了“功利目的”。她惊喜地发现,经过每天两个小时的羽毛球训练,孩子的体能和意志力都有提升,在随后的“拉练式”旅行中,孩子可以跟着大人徒步走很多城市,也爱上了运动,“有时候会跟家人分享自己的‘小肌肉’,性格上也坚强了很多。”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也有一些焦虑的家长不敢放松孩子的“学习”。这个暑假,武汉的郭女士为儿子报了思维训练、人文素养课和表达三门课,“其实就是数学、语文和英语,但形式很有意思。比如语文会有赛诗会,让学生自己学习写诗。孩子学得很开心,学到了很多学习方法,知识面也广了。”

“他开学就是五年级学生了。以前我们暑假没上过课,都是乒乓球、吉他之类的素质课。”郭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给孩子规划的人生路线是“两条腿走路”,或者留在国内高考,或者出国留学,“如果要在国内参加高考,学科学习还是很重要的。但现在学校不公布具体分数和排名,我给他报的暑假班有考核,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这也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

家长选择教育产品量力而行

如何利用好暑假,既让孩子快乐度假又让其有所收获,是众多家长一直想要破解的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余清臣表示,中小学阶段设置寒暑假既是自然规律的需要,也是教育安排和发展的需要,还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自然规律角度来说,夏天过热、冬天过冷,这些阶段并不适合学生进行专注的学习;另一方面,教育越来越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要分期、分阶段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务,在完成特定阶段任务后要有做转换的间隔,假期是学习和教育阶段的转换期,这一时间非常重要。”

对于部分家长将暑假安排成另一种在校学习模式的做法,余清臣认为,当家长把寒暑假完全变成学校教育内容的单纯延伸和拓展,这种超前和过度教育便封闭了可以做出精心筹划的家庭教育,封闭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教育,这也是当前实施学科培训治理的原因,让家长从一些培训机构放大的焦虑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加多元的选择。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家庭教育指导师讲师郑君玲也表示,特别理解家长的培训和考级焦虑,“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家长们难免身不由己,但跳出圈子往更大了看,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

今年暑假,中小学研学市场火热,不少家长也抱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想法,将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研学营里。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刘玲看来,让孩子走进社会、走进更广袤的场所十分必要,“在学校的学习,更多的是以分门别类的知识为载体来增进学生的智慧,知识是既定的、外化和基本独立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的。但走进博物馆、科技馆之类的场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亲历过程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可以让他们走进真实的社会情境,在其中历练,了解社会、观察社会,用‘实践’的方式来学习,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经过程。”

余清臣也认为,旅行是让孩子认识真实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带着问题去旅行,在旅行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对孩子身心发展会产生不可替代的积极效果。“这也是研学、游学的价值所在。”但同时,余清臣表示,家长不能带着过于功利的目的为孩子进行消费性投入,在选择社会教育产品时要量力而行。

如何过好暑假?余清臣认为,家长可以在假期中为孩子建立与他人积极交流的条件和氛围,让孩子多见见世面,也是帮孩子成长的方法。

“如果把人比作一本书,拥有有趣灵魂的人是一部好书,让孩子见到不同的人,一定程度上也是阅读了不同的书。”余清臣表示,为孩子设计假期一方面要考虑孩子的兴趣,也要关注是否符合其身心健康成长,如果孩子不喜欢户外运动,但不参加户外活动已对其身心健康有了负面影响,那么户外活动就是必需。

即便把孩子送回老家,也要考虑教育性的安排和保障,“在假期为孩子筹划成长的活动是家长主体责任,有创意的、用心得体的安排筹划,本身也会使家长获得快乐。”余清臣强调。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