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通信管理局责令多款APP限期整改。其中,“好省钱包”因涉及“违规收集信息”,“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两条违规被通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禾金财经报道,“好省钱包”是魅族手机的预装APP,由原来的“魅族钱包”升级而来。不过,目前在魅族Flyme官网中已搜索不到该款APP,疑似已经下架。
▲图源:禾金财经
01“好省钱包”冠“魅族”之名?
Flyme官网显示,“好省钱包”的应用开发者和运营方为深圳意会泰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企查查信息显示,其大股东为深圳市优优互联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优互联”),实际控制人熊超男。
而优优互联则由熊丽平和熊志文分别持股,实控人为熊丽平。可见“好省钱包”背后的实控人是“熊氏”,与魅族没有明显的股权关系。
两者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优优互联一直是魅族的商业合作伙伴,更在2019年出席了魅族营销平台效果广告核心代理商的授权仪式。梳理相关新闻报道,魅族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才最终确认优优互联与另外三家企业一同成为其核心代理商。
优优互联官网显示,其主要业务为移动广告营销服务,拥有广告投放算法和产品研发能力。合作伙伴包括vivo、魅族、OPPO、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以及快·手、腾讯、百度等多个渠道。
在优优互联的产品服务介绍中,提到了“全面支持手机厂商应用商店、信息流及广点通、巨量引擎、快·手等媒体渠道,提供真正一站式全域营销解决方案”。
其业务模式可以理解为,公司开发各类手机应用并在应用商店上架,再通过自身算法能力植入广告,帮助广告主进行定向投放。
▲图源:优优互联官网
虽然“好省钱包”并非由魅族所打造,但由于“好省钱包”背后的优优互联与魅族有着紧密的商务合作关系,能够为魅族带来持续的广告收入分成,魅族甚至一度将品牌名放在了钱包之上,正是“好省钱包”的前身“魅族钱包”。
但冠以“魅族”之名,用户难免将“魅族钱包”当成是魅族的官方借贷渠道,甚至认为这款产品背后有魅族的背书,从而放大了对其的信任。那么,魅族又是否需要为这份信任而承担责任呢?
02 手机钱包沦为引流工具
早在2018年时,在“好省钱包”还是“魅族钱包”的时候,其就曾替P2P平台聚爱财进行导流,但在聚爱财平台暴雷之后,魅族却撇清了自己与“魅族钱包”之间的关系。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一位“魅族钱包”的用户黄先生表示,自己是因为信任魅族才投钱在聚爱财,甚至曾咨询魅族客服关于产品安全问题,客服曾表示“绝对没有问题”。
而在更早之前,有用户在百度知道上提问“魅族钱包”里面的理财是否安全,魅族官方账号的回答也是“魅族钱包理财是很靠谱的”。
▲图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不过,在聚爱财平台暴雷后,魅族便注销了百度知道的官方账号。对于如何处理暴雷一事,魅族表示会跟进沟通,组建官方QQ群,并责成聚爱财处理此事。
一晃几年过去,如今在魅族Flyme的微博超话里,仍有粉丝表示魅族至今没给出解决方案,自己的钱也还没拿回来。
也有魅族手机用户因此事将魅族告上法庭,但法院却驳回了其全部诉讼请求,原因是魅族公司不是原告理财关系的合同相对方,不承担向原告返还投资款的责任。
在这之后,“魅族钱包”改名“好省钱包”,合作方包括一些贷款类产品,看起来像是为它们导流。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用户表示,在“好省钱包”中被推荐下载其他APP,注册后被强行扣取了会员费,这点跟广东省通信管理局的通报内容也是吻合的。
除了魅族之外,其它手机品牌的手机钱包也遭到用户吐槽,不少消费者认为,手机钱包本应是支付工具,但现在却充斥着大量的借贷、保险以及擦边球类广告。
比如华为钱包就曾以华为会员中心的名义向用户发送涉及借贷款内容的信息,其后《证券日报》向华为钱包相关人士求证,其表示华为钱包仅向会员提供信贷科技引流服务,不参与实际借款额度评估、信息定价和放款资金等金融环节。
但从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投诉内容来看,有用户表示通过华为钱包推荐的金融平台贷款后,遭遇到了暴力催收、被泄露隐私等问题;也有用户表示被违规收取担保金、强制扣款等。
由此可见,打着手机品牌名称的手机钱包,有的已沦为了借贷平台的导流工具。而且,手机品牌对第三方金融平台存在的风险并非一无所知,比如在华为钱包的引流广告中,就有着“华为钱包仅提供信贷科技引流服务”的小字提示。
诚然,从法律角度来看,即便第三方金融平台出现暴雷、违规等行为,手机品牌通过免责条款也能逃避责任,但大部分手机钱包都是手机厂商预装进去的,用户根本没有自行选择的权利,谁又能改变这一行业顽疾呢?
03 用户苦预装软件久矣
博主小白测评曾对华为、小米、三星等手机进行测试,统计了各品牌手机的预装APP数量,结果小米成为预装APP数量最多的品牌,有26个之多,三星23个、华为21个。
对手机用户来说,这些预装APP就像“牛皮藓”,不仅数量众多霸占手机内存,不少APP更被定义为“基本功能软件”,用户无法自行选择卸载。
如此庞大的预装APP量背后,是手机厂商和广告代理商的庞大收益。据《IT时报》报道,预装一款APP的价格在5-10元,按照一部手机平均预装10个APP来计算,通过预装就能为每部手机带来100元的盈利。
此外,手机厂商通过与优优互联此类的广告代理商合作,还能获得向手机用户推送广告的分成收入。同时,在手机中预装音乐、视频、游戏、商城等APP,也能帮助手机品牌抢夺应用生态领域,是获取新用户、提高用户支付意愿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来看,手机厂商并不能为预装APP的合规性负责。今年初“小米应用商店”也有7款应用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限期整改。
▲图源:工信微报截图
但对于鱼龙混杂的手机应用商城,一些手机厂商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宁愿在免责声明里撇清关系,也不愿意加强对应用的审核和监管。
事实上,对大部分手机厂商而言,提高应用产品的准入门槛并非难事,特别是针对“差评累累”的贷款类应用,手机厂商可以通过要求其提供相关牌照、资质等。可一旦手机厂商将准入门槛设置得太高,自身的潜在收益也会受到影响,这就变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题。
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加强监管。去年底,国家工信部、网信办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通告》,提出生产企业应确保移动智能终端中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预置应用软件均可卸载。
同时,金融市场的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助贷公司也面临着日益严格的合规要求。对一众手机厂商而言,如何平衡好用户体验和营收利益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必选题”。
纵然身不在金融领域,但手机厂商的双手双眼可不能放空,而是应该更积极担起平台的责任,保障好用户的安全和隐私,与手机用户一起共同成长。这才是维护品牌的正确选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