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中国正在消失的文化瑰宝有哪些?你都认识几个呢?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曾经在街上耳熟能详的吆喝声,渐渐消失在我们耳边;新时代的科技,也慢慢取代了传统的手艺。在如今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很多曾被奉为圭臬的传统艺术,正在被人们慢慢遗忘。

下面这几个正在消失的文化瑰宝,你都认识几个呢?

一、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做“影子戏”。于2011年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它的大名。但皮影戏是从什么时候、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呢?其实皮影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还得从汉武帝和她的爱妃的一则趣事开始说起。相传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在为他生下皇子后,突然患上了肺痨,在太医的医治下也只多活了几个月的时间。爱妃去世后,汉武帝就整日精神恍惚,不理朝政。大臣们看着每天郁郁寡欢的汉武帝,心里十分的难受。于是大家都纷纷开始想法子让他开心。其中一个叫李少翁的大臣,在晚上回家时,看到路边有个小孩正在摆弄着布娃娃。月光下布娃娃的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随即,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少翁心中产生。回到家后,他用棉布裁出了李夫人的轮廓,并在手脚处绑上细长的木棍。之后,为了美观,又在棉布上简单涂了些鲜艳的颜色。第二天,夜幕降临,他在月光下撑起一片帷幕,然后请皇帝过来观看。皇帝看后非常高兴,从此也经常传唤李少翁过来给他表演。这就是皮影戏的由来,汉武帝的这段爱情故事还被写入了《汉书》。到了清朝的时候,皮影戏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各个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皮影戏的身影。豪门贵族也都以拥有私人影班为荣,每逢过年过节,都少不了搭台唱影。到了清代后期的时候,官僚们害怕晚上有人混在人群中闹事,便开始抵制皮影戏。

1966年,新中国成立没多久,皮影艺术又因为某种原因受到打压,从那时起皮影戏便一蹶不振。而在如今这充满诱惑的社会中,皮影戏更是渐渐被人们遗忘。

二、木偶戏

说完皮影戏,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兄弟——木偶戏。木偶戏于2011年的5月23日,申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艺术精妙绝伦、生动形象地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除去精彩的表演外,单是木偶的造型,就可以吸引无数人的眼球。那么,在木偶戏身上又会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相传木偶戏起源于汉高祖刘邦的一次“平城解围”。当时,刘邦被匈奴酋长冒顿围在了平城。刘邦的谋士陈平通过小道消息得知:冒顿十分好色,他的妻子阏氏也因此十分嫉妒。陈平经过一番思考,立马就想出了对策,他先是命士兵去找些木头,然后雕刻成美女的模样。然后又缝制了大小合适的衣服,一切准备完成后他便用木偶在城头翩翩起舞。冒顿看到后十分动心,将近半个时辰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妻子见冒顿这般模样后醋意大发。她知道,冒顿一旦破城,一定会迎娶这些“美女”。于是就逼迫冒顿退兵。刘邦的这次逃生,陈平有着很大的功劳;在赏赐完陈平后,便把木偶珍藏在宫里。后来这个故事在民间大肆流传,乐师也仿制了木偶演绎着这段故事。这就是木偶戏的由来,民间的各个地方都流传着不同的版本,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

木偶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明清时候更是出现了“白木偶夜皮影”的现象。可惜这个历史悠久的木偶戏如今也正逐渐消失,有的小孩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木偶戏。

三、藏戏

藏戏又名“阿吉拉姆”,是“仙女姐妹”的意思,在2006年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演出形式和京剧等戏曲大不相同,表演时需戴着面具且没有舞台,一部戏需要五天左右时间才能演完。它的由来要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说起。那个时候,雅鲁藏布江上并没有桥梁,每天有很多人在乘船过河时被江水吞没。唐东杰布看到一个个村民们在浪潮中消失心里十分难过,于是便立志修桥。当村民们听说这个一无所有的小伙要在雅鲁藏布江上修桥时,不但没有出钱出力,反而对他进行无情地嘲笑。唐东杰布并没有因此放弃,偶然的机会他在南山琼结认识了七位女孩。于是便想到用歌舞的形式讲述宗教故事,劝人积德行善。雄厚的歌声响彻山谷,村民们个个都被宗教故事打动。于是有钱的人出钱,没钱的人出力,从此就有了雅鲁藏布江上那58座铁索桥。这七个女孩也因为俊美的容貌和婀娜的舞姿,被人们称为“阿吉拉姆”,仙女下凡的意思。后来人们为了感恩唐东杰布,就用这种舞蹈来歌颂他,藏戏也由此产生。

四、狮舞

狮舞,又名天塔狮舞。在2006年5月20日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了武术、杂技、书法等多个项目,既有南方的精细,又有北方的豪放。狮舞在民间也有着各种分支,例如佛山醒狮、遂溪醒狮,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广东醒狮。相传,古时候佛山经常会出现一种怪兽,专门破坏村民的庄稼。在每逢过年的时候,更是会跑到村民家里叼走孩子。为了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村民们就试着把薄竹片扎成狮子的模样,当怪兽出现的时候,就立马敲锣打鼓摆动狮子,没想到怪兽见状后果然落荒而逃。从此以后村民们也就开始相信狮子可以驱邪镇恶,并在每年春节都会进行舞狮。狮舞发展至今,已经不再只是为了驱邪,分为了贺喜、竞技、表演等多个层面。在不同的场合狮子会有着不同的形象。例如节日贺喜时,由两只狮子口含金条玉器等道具,拼成“福”、“喜”等字样。而在参加演出时,则故意设置障碍,展示狮班的动作技巧。相比木偶戏与皮影戏,狮舞的现状相对较好,因为喜庆的氛围至今仍无可替代。

五、打铁花

景泰打铁花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原料简单,只需要用到生铁、煤炭。它通过利用木板敲打融化的铁汁,最后溅在空中形成各种形状。和如今的烟花极为相似,不过形状并没烟花那么多样,一般会形成天女散花状。古时候村民的娱乐项目并不丰富,打铁花这绚烂夺目的壮观景象就十分受到村民喜欢,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烟火爆竹因为形状的多样化而逐渐占据了市场,导致了打铁花这一传统技艺基本已经在人们身边消失,在2008年6月7日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近几年来,人们渐渐对烟花爆竹形成了审美疲劳,打铁花这一传统技艺才重新受到了些关注。打铁花不但与民众的祈福习俗、道德艺术息息相关,还融入了民间的舞蹈音乐,具有很大的文化特色,希望这项技艺不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六、蚕桑丝织技艺

如今见过蚕丝织布的人估计都快到抱孙子的年纪了。古时候,丝绸不但是服装的重要原料,它还是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从某种意义上讲的话,它是一种最值得信赖的货币。想让蚕丝变为丝绸还要经过许多繁琐的过程。首先就是缫丝。缫丝需要先把茧在锅里煮熟,然后再把煮熟的茧分解成丝。分解成丝这个步骤极其的繁琐,非常考验着人的耐心与集中力。当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还需要把蚕丝泡在特定的液体中。这样可以解决并丝和拈丝的问题。当这些都做完后才可以正式开始织造。蚕桑丝织技艺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这五千年里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也有着深远影响。可如今城市化的发展,丝绸被其他东西代替,年轻人也不再养蚕。导致现在蚕桑丝织技艺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七、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很多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电影里那惟妙惟肖的打斗场面。但其实它早在2006年就已经被评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在河南的嵩山少林寺。相传,在北魏时期,一个僧人从西域徒步进入中原,路过嵩山时发现嵩山的样子很像一朵莲花,于是就在“花”中立寺。又因这座寺庙坐落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下,人们就给它起名为少林寺。真实的少林功夫不像电影里那么神乎其技,它主要注重技巧,应用于实战。动作十分刚健迅猛,严密紧凑。如今的社会中,家长们都开始注重教育,除了个别家庭,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嵩山少林寺学武。因为没有学历的支撑,未来的就业就会有很大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少林功夫在未来的传承方面有了很大的阻碍。

结语

除了上面说出的这几个传统技艺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正在被遗忘。希望在这个发展迅速时代里,人们不会忘记这些正在消失的文化瑰宝。

标签: 蚕桑丝织技艺 少林功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