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2月1日电(刘潇)“我在莫高窟当讲解员已经9年了,每一年都会根据敦煌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果调整讲解内容,常讲常新,越讲越热爱。”“90后”柴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甘肃酒泉人,她认为,一位好的讲解员需要不断学习,根据不同游客来调整讲解内容,让壁画与游客“对话”,向世界讲述敦煌故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柴静本科学的是日语专业,毕业后,她来到敦煌莫高窟,成为一位双语讲解员。
“敦煌研究院很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每年春季和冬季,都会组织我们进行培训。”柴静说。
该培训除了专题讲座,有时还会提供一个小课题,让他们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增加对敦煌文化的知识厚度。
作为一名双语讲解员,每年柴静都会遇到“卧虎藏龙”的游客,为了提供更好讲解,柴静不断加强学习。
2019年,在敦煌研究院的支持下,柴静赴日本留学一年。
在日本,柴静深刻感受到了“文化自信”。柴静的导师是一位“敦煌迷”,他经常与柴静一起探讨敦煌文化。
柴静坦言,留学这一年,给了她“跳出莫高窟看敦煌”的机会。通过与导师、同学交流,不仅让她对敦煌文化有更深了解,也增强了她的日语交流水平。
如今,虽然柴静已经回到敦煌,但是她与导师、同学依旧保持联系。
“在我培训时,如果遇到一些专业名词,我会及时请教他们。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有问题,我们也会进行探讨。”她说。
回顾9年的讲解历程,有一位日本游客令柴静印象深刻。
“我原本以为就是一次平常的双语讲解,但是没想到几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游客寄来的一封信。”柴静回忆说,信的内容除了感谢,还有当时她与游客的合影照。
图为日本游客给柴静邮寄的信件。(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柴静说,“在莫高窟里讲敦煌”是她的本职工作,但是她没有想到,自己的工作在他人眼里,会产生这么重大的影响。
也正是这位游客,让柴静深深感受到职业的责任感。柴静说,讲解员的职责是让壁画“说话”,建构起壁画与游客之间的桥梁。
图为2019年10月,柴静(第一排右二)在日本唐招提寺与当地师生合影留念。(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讲解员并不是冷冰冰的复读机,他们的每次讲解都会根据游客的年龄段、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整。
柴静表示,冬季,莫高窟“静”了下来,游客更能感受到莫高窟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也说,“冬天来敦煌,看得会更多、更好。”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张世军表示,为了让游客在冬季有更丰富的参观体验,莫高窟推出淡季门票半价、开放洞窟由8个增至12个的优惠政策,同时还有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飞天”专题游、研学游等旅游路线。
据敦煌市文旅部门介绍,今年春节假期,敦煌市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六大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03.19%。(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