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引力波之十六
中国的文化原点在哪里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一个远古之谜。
2009年9月12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连续两集播出了纪录片《伏羲台之谜》。
该片访谈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宫长为,清华大学现历史系副主任刘国忠,以及山西、河北、陕西、甘肃、河南等省的一大批考古专家。最后,绘制出了一条伏羲时代“中华民族大迁徙”路线图——从甘肃天水出发,经过陕西西安,到达河南三门峡和山西运城,然后沿汾河北上,到达临汾、汾阳杏花村和段家庄、忻州游邀村(游邀遗址位于忻州市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大同等,穿越整个山西后,进入河北泥河湾,最后,南下到达河北新乐市,行程2000多公里。
(设计:孙政)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民族大迁徙线路图,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华史前人类遗址带”几乎完全一致。
这是一种巧合吗?
大迁徙途中,伏羲氏教民作网渔猎;变革婚俗,衍生子嗣;始造文字,替代结绳记事;发明陶埙、琴瑟,将音乐带给人类;分域而治,任命官员,创立了社会管理。
尤其是,伏羲氏创立了八卦,命名万物。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原点。
伏羲是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生活在7700年前的远古时代。在“三皇五帝”世系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
该纪录片有两大新颖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第一,山西杏花村是“中国史前(伏羲)文化带”的转承点和融合地。
专家们通过甘肃大地湾文化、西安半坡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山西西阴文化、河北新乐伏羲台遗址等出土的文物,研究发现:伏羲氏从甘肃天水来到山西运城的夏县时,突然中断了,失去了文脉线索。是1982年山西杏花村遗址出土的同类型陶器,让这个线索得以衔接上。这才导致仰韶文化与北方红山文化的交融,中华民族根系得以扩展。
山西杏花村不仅是“中华史前文化带”的五个支点之一,更是中华史前文明极为重要的转承点和融合地。
第二,小口尖底瓮是“中国史前(伏羲)文化带”的智慧载体。
在70分钟的时间内,记录片用17次镜头,介绍了史前民族大迁徙出现的一种造型神奇的古老陶器——小口尖底瓮(瓶),其中,3次提到汾阳杏花村汾酒厂附近出土的小口尖底瓮。
一个探秘中华民族史前大迁徙的纪录片,为什么反复提到一个远古陶器——小口尖底瓮呢?
小口尖底瓮是“中华根祖文化”的象征符号吗?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1982年夏天,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联合组织的晋中考古队,对山西杏花村遗址等进行了发掘。
令考古队没想到的是,晋中地区的古遗存竟然长达十二个历史阶段,起始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结束于3000年前的商周,跨度达3000年。其中,有八个历史阶段以杏花村古遗存为典型代表。
考古专家发现,在第四段到第八段中,出土的古酒器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有发酵用的大口瓮、大口罐,蒸粮酿酒用的甑、甗、鬲,盛酒器有壶、罐、斛,饮酒器有尊、爵、豆、角等,如此多酒器,实为罕见。尤其在第一阶段出土的一个高33厘米的小口尖底瓮,让考古人员如获至宝,初步测定,超过6000年的历史。
杏花村遗址(后命名为“杏花村文化”)是对多年流行的“中华文明金三角(晋、陕、豫接壤处)”的一个重新审视:距离“金三角”400公里的杏花村,无疑是“中华源头”的一个重要史证,尤其为“中华酒源”找到了直接证据。
最早提出小口尖底瓮为酒器的人,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他1934年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教授、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等,是学界泰斗。
巧合的是,苏秉琦还是晋中考古队的领队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张忠培先生的老师。
(张忠培再次到杏花村考古现场)
1991年,苏秉琦在《考古》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他通过扎实的学术功底分析认为:“小口尖底瓮未必是汲水器,甲骨文的‘酉’字就是尖底瓮的象形。由它组成的会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装的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而应是礼仪、祭祀用酒。小口尖底瓮应是一种祭器或礼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
苏秉琦的“酒器论”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
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专门对黄河流域出土的小口尖底瓮(瓶)进行植物残留物的科学分析和化验:发现了瓶内与酿酒过程有关的微生物组合,显示谷芽和曲酒两种酿酒方法并用,原料以粟、黍、薏苡、小麦等野生或驯化谷物为主。
小口尖底瓮是中国最早的发酵容器或盛酒器,确定无疑。
当7700年前,中华民族的创世神伏羲氏,跨越2000公里播下中华文化的第一粒种子,开启了社会管理。脑力与体力第一次出现了分工,首次出现了“神职”人员,祭祀开始兴起,“酒以成礼”诞生了。
山西杏花村遗址因处于史前文化中心地带,出土了跨越八个历史阶段“最多、最全”的古酒器,成为了“中华酒源”的开启者、见证者、传播者,小口尖底瓮作为最早的发酵酒器和智慧文化载体,被后人誉为“酒源慧根”。
中国人所说的“国酒之源”正式诞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小口尖底瓮已被国家博物馆、山西博物馆、汾酒博物馆等收藏,并被作为特殊的国宝,禁止出境展出。2001年,小口尖底瓮被编入中学历史教材,进入国人的普识教学活动中。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了解这个寄托着中华民族“鼻祖文化”和“酒源慧根”的远古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