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财经原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 | 谢达
编辑 | 铎子
58元高价不变,重要原料却悄然变了。
近日,星巴克由于更换供应商“降本”之后,58元一杯的最贵单品“麦芽雪冷萃”价格却未作调整,引发舆论纷争。
站在舆论的暴风眼,星巴克都做错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逐渐失去中国“咖啡一哥”市场地位的?
“拒绝高价低质的食品。”
为避免被割韭菜,如今的消费者,对食品配料表已经越来越较真。过往,因配料表事件翻车的企业,已不在少数,其中包括被质疑国内外“双标”的海天味业、梦龙等。
而这一次,火势开始逐渐蔓延至“世界咖啡之王”星巴克。
据中国网财经报道,星巴克58元一杯的最贵单品“麦芽雪冷萃”,近期悄然更换了重要原料香草冰激凌的供应商。
当初推出新品时曾强调使用了“新西兰进口香草冰激凌”的星巴克最贵单品“麦芽雪冷萃”,如今已更改官方介绍,将原料描述中的“新西兰进口”几字去除。
门店出品方面,冰激凌供应商则从新西兰品牌“Kapiti”,更换成了国产品牌“艾莱发喜”。
但在更换供应商“降本”之后,“麦芽雪冷萃”的价格仍保持在58元一杯,未作出任何的调整,此举遭受了部分消费者的不满。
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味道特别甜腻,奶味也明显不够,质量降低还好意思卖58一份?”
该帖子最终获得上千个赞,以及数百条的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星巴克就曾被央视曝光,一杯354毫升拿铁咖啡的价格,在国内的价格要明显高于国外的价格。
在北京是27元人民币,在英国伦敦是24.25元人民币,在美国芝加哥是19.98元人民币,在印度孟买是14.6元人民币。
星巴克在美洲大区、欧洲中东及非洲大区、中国及亚太大区利润率则分别为21.1%、1.9%和32%,中国所在的中国及亚太大区是其利润率最高的区域。
因此,引发不少网友对“洋品牌”在国内提高售价感到不平。
2021年12月,星巴克又被曝光,部分星巴克门店在利益驱使和监管疏漏下,奉行着食品安全的“潜规则”。不仅使用过期食材,还篡改原料保质期。
如保质期只有两天的巧克力液,尽管已经过期,店员仍没有更换,而是继续制作饮品供给顾客饮用。配料抹茶粉、桃果肉等,也是过期后仍然继续使用。
店员对此表示,原料如果用不出去,报废就算店里的钱,要考虑利润。
强调利润的星巴克,在北京开设第一家门店时,也曾遭受质疑。在一个喜欢喝茶而不喜欢咖啡的国家,能打开市场吗?
一片质疑声中,1999年1月,星巴克在北京开出了内地第一家门店。
虽然当时国人对咖啡认知尚浅,大部分人对咖啡几乎是零认知,星巴克对此却丝毫不惧。
走品质、精英、高端路线,定位在“第三空间”,是星巴克的“杀手锏”。
“第一空间是家,第二空间是办公地点。而星巴克位于这两者之间,是让大家感到放松、安全的地方,是让你有归属感的地方。”
在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想象中,在星巴克,人们可以背靠舒适的椅子,桌上放上一杯咖啡,坐在弥漫着新鲜咖啡豆的香味屋子里消磨时光。
霍华德·舒尔茨认为,这也是人们去星巴克的真正原因,而并非只是为了享用咖啡和其他饮品。
星巴克的核心是,让消费者将星巴克咖啡厅当成一个休闲放松、社交和商务办公的高端场所,为消费者提供家庭和职场之外的第三选择。
很长时间内,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吸引了很多中产消费者,带着笔记本电脑在星巴克一边喝咖啡一边办公,成为很多都市白领的选择。
在星巴克的带动下,中国甚至开起了大量独立精品咖啡馆。
这一阶段,咖啡不仅仅是饮品,通常承载了情绪价值、社交价值等其他属性,咖啡作为饮品的价值反而成为了附属。
为维护品牌形象,过往星巴克还曾被曝光,店员看到在门口吃饭的民警,要求民警“换个地方吃”,称其“会影响品牌形象”,因此引起舆论纷争。
但当中国经济开始转向发达经济体时,让咖啡不再是精英文化附属,在这个时候,咖啡市场已经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白领、商务社交场景之外,如今咖啡市场已出现日常饮用需求,在家或办公室等场所,都已出现诸多的咖啡身影。
随着消费者需求迭代,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并不能全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特别是外卖渠道崛起,以瑞幸为主的快取店出现,大大降低了咖啡的消费门槛,星巴克的压力更大。
过去,提起咖啡,消费者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星巴克”。但现在,消费者已有了更多的选择,瑞幸、幸运咖、库迪、挪瓦、天好等。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咖啡相关企业多达17.4万家。2021年新增2.59万家,新增量同比增加15.91%。2022年新增3.55万家,同比增长37.26%。
根据《中国咖啡行业蓝皮书》数据,仅去年1月至2023年3月,咖啡行业投融资事件就有多达30起,最高单月有12家相关企业获得融资。
艾媒咨询预测,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预计保持27.2%的增长率,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元。
万亿市场,“咖啡一哥”却已易位。
窄门餐饮数据显示,瑞幸咖啡以9500家门店力压星巴克的7096家,成为新“咖啡一哥”。紧随其后的还有,麦当劳咖啡、幸运咖、库迪、挪瓦等,门店规模均在千店之上。
外部冲击下,星巴克积极求变。
2018年9月,星巴克与阿里巴巴合作上线了外卖业务。次年5月,星巴克又推出了在线点、到店取服务。
前段时间,星巴克甚至与高德联合推出了沿街取服务,消费者通过星巴克APP选定门店下单之后,不用进店,也不用下车,门店内的人员会在店外等候,待消费者到达后将咖啡送到面前。
不过,面对性价比更高的中国本土品牌,正在不断下沉的星巴克,想在下沉市场获利依然并非易事。
窄门餐饮数据显示,瑞幸、幸运咖、库迪、挪瓦人均价格为19.04元、8.19元、11.68元和17.33元,远低于星巴克的39.16元。
另有数据显示,2017年星巴克占中国连锁咖啡市场份额的51%。到2022年,这一数据已下降至15.5%。
根据星巴克发布2023财年第一季度业绩,中国市场营收6.217亿美元,同比下跌31%。
随后不久,一条“为什么国内喝星巴克的人越来越少了”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所以,到底是为什么呢?真的是因为贵?还是因为贵不一定等于更好?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