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多月前,有着“鸭王”之称的周黑鸭,突然被传利润暴跌,以至于当天的股价(1月11日)发生了“大跳水”——盘中一度跌超25%。
对此,周黑鸭还专门通过公告作出了回应:公司业务运营一切正常,高管团队稳定,且近期公司控股股东没有任何处置公司股票的计划。
【资料图】
然而,如此回应并没有阻止其股价下滑的趋势。从1月11—13日,短短三天时间,周黑鸭股价就从5.84港元跌到4港元,市值蒸发了近40亿元人民币。1月13日,周黑鸭市值一度跌破百亿港元。截至2月14日收盘,周黑鸭股价为4.3港元/股,最新市值为102.48亿港元。
利润暴跌的传闻在2月13日周黑鸭发布了盈利警告时被坐实。2月13日晚间,周黑鸭发布盈利警告,预期2022年净利润不少于2000万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3.42亿元,同比(较上年同期)下滑超94%;总收入预计同比下降约20%,上年同期总收入为28.7亿元,照此估算,周黑鸭2022年的总收入接近23亿元。
01
业绩下滑早有征兆,疫情只是“替罪羊”?
尽管周黑鸭利润暴跌传闻是最近刚发生的事儿,但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其业绩就开始走下坡路。
往年财报的数据显示,2017年,周黑鸭实现了32.49亿元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达7.62亿元。此后的2018-2019年,尽管营业收入都达到了32.12亿元、31.86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下滑均超过20%。
2020年,周黑鸭的营业收入下滑到了21.82亿元,同比下降31.53%,归母净利润也大缩水超过6成至1.57亿,仅仅是2017年20%左右。2021年,营业收入又回暖至28.7亿。尽管收入与净利润实现了双双大幅增长,但3.4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还是跟2017年有不小的差距。到了2022年,营业收入再次发生了掉队——最新公告中,周黑鸭表示,2023年公司将努力实现2亿元的年度利润,并强调,这是一个目标而非预测。
由此,我们判断,周黑鸭2022年的净利润或远低于2021年的3.42亿元。而疫情也只是导致周黑鸭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而非“主谋”。
2018年,周黑鸭曾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承认:线下竞争加剧、门店老化等导致的收益下降和顾客流失,是公司要面对的经营难题。
当年上半年,周黑鸭新增304家门店。但门店的增加,并没给周黑鸭带来相应的销售规模增长,反而还缩了水。周黑鸭的直营模式虽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便于集中管理,但作为总资产的发展路线,开店速度显然远远不及竞争企业,于是,在中期业绩会上,周黑鸭坦承这是短期投入和长期投入的问题,“在线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更需要进一步深耕细作”。
后来,周黑鸭关闭了曾经单产很高的交通枢纽店,开了很多在“小而美”,单产(可理解为平均消费)相对较低的门店。不知道这些“小而美”,除了为抵御疫情带来的风险,是否也是周黑鸭的深耕细作?
02
转向提速 周黑鸭在变“周黑虾”
面对业绩的下滑,周黑鸭也不是没在提高品牌可见性上下功夫。除了加快对新市场开拓,对成熟市场渗透,还不断提升门店对不同消费场景覆盖,同时,还在渠道进行优化,产品也在创新。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周黑鸭全国门店总数达3160家,覆盖华中湖北、湖南,华南广东、福建,华东江苏、上海,华北北京、天津,华西四川、重庆等全国27个省市区的297个城市。
而当前,门店也的确是其最主要的销售渠道。数据显示,上半年自营门店和特许门店,分别贡献收入5.81亿元、3.34亿元,各自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49.2%、28.3%。
在拓展门店的同时,周黑鸭还积极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布局,以其全方位的挖掘消费者的需求。2022年上半年,周黑鸭仅线上外卖业务就贡献收入1.54亿元,在自营门店收入中的占比,更是从上年同期的20.3%,提升至26.5%。
除了完善销售渠道,周黑鸭还在产品创新上下了狠功夫,策略是集中资源打造大单品,在鸭及鸭副产品以外,还选择了小龙虾虾球。美团《2022小龙虾品类发展报告》显示,近几年,小龙虾产业发展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恢复性增长。2021年,小龙虾的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同比增长22.45%,2022年则有望突破5000亿元大关。
很显然,周黑鸭没有错过这个趋势,2022年上半年,在周黑鸭共卖出1.38万吨产品中,小龙虾虾球等其他产品销售收入为2.36亿元,同比增长32.82%,俨然已是第二增长曲线。
展望行业发展未来,周黑鸭认为短期内仍有挑战,但放眼中长期,前景依然乐观。
03
巨头集体失速,并没影响卤味行业的扩张
事实上,不止周黑鸭一家表现的不好,有着“三足鼎立”之称的卤味巨头们,当下的日子过的都不怎么样。
在此次周黑鸭发布盈利警告之前,绝味食品已在1月份发布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显示,绝味食品预计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66-68亿元,较上年同比上升0.8%—3.8%;但净利润为2.2—2.6亿元,同比降幅或达73.49%—77.57%。
值得关注的是,净利润如此大幅下跌,是绝味食品自2017年上市以来最差的一次表现。
煌上煌1月30日发布的业绩预告则显示,2022年,随着关店数量增加,全年门店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肉制品业营收同比下降16%,米制品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8%。2022年煌上煌预计实现净利润0.3-0.4亿元,同比下跌约79.25%-72.33%,其中酱卤肉制品预计同比下降64%左右。
这是煌上煌第二年业绩下滑。
然而,三巨头的集体速度,并没有影响卤味行业的扩张。尽管从整个卤味食品行业来看,卤味市场虽规模高达千亿,但市场仍十分分散。《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显示,卤制食品行业上游主要参与企业有宏辉果蔬、新希望、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獐子岛、天马科技、大湖股份、晨光生物等;中游主要企业有周黑鸭、绝味食品、煌上煌、紫燕食品、卤江南、卤三国等;下游销售渠道主要包括各类商超及卤制食品生产企业连锁门店等。卤味食品赛道前五名品牌市场占有率仅占 20%左右。其中,绝味鸭脖占 8.6%、周黑鸭为 4.6%、紫燕百味鸡占 3%、煌上煌占 2.8%、久久丫占 1.3%,而剩下约 80%的市场都分散在一些区域性品牌、个体私营小店以及规模较小的地方连锁品牌手中。
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内企业布局分散也给了众多品牌更多的生存活力,甚至是壮大机会,所以龙头企业的疲软不能代表整个行业进入下行趋势。
美团餐饮数据观发布的《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卤味行业规模将达3691亿元,预计2023年达4051亿元,2018—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2.3%。
新品牌林立,新玩家在品牌和品类上不断拓新,新打法也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加之资本的扶持,这些品牌也快速崛起。
对于消费者来说,新兴的卤味品牌,也将迅速填补三巨头还未触及的消费场景,而这些,都在无形中瓜分了巨头们原本分散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