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关注 > 正文

全国生态日丨沙海变绿洲 治沙又致富

曾有人评价,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甘肃武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荒漠化面积一度超过九成,曾被预言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三北工程”拦下百里风沙线,代代英模从沙海中死死攥住民勤的衣襟;从高空俯瞰,这里如同一把楔子,倔强地将两大沙漠阻隔。如今,在这片绿洲之上,这部治沙史又在续写怎样的沙海传奇?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和谐共生·美丽中国》,今天推出:《沙海变绿洲,治沙又致富》。

20多项治沙新技术、新材料,全力阻击


(相关资料图)

姜莉玲这段时间民勤气温非常高,平均在35度以上,如果不及时浇水,今年新栽的梭梭很容易缺水死亡。梭梭是沙漠中一种非常抗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的树种,在土壤水分含量在0.8%—1.2%的严酷条件下都能生存。这一块,明年七八月份长起来,沙也就固住了。

天刚微微亮,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就和同事来到“三北”工程沙咀墩规模精准固沙造林区察看梭梭苗长势。举目四望,自然的沙丘高低起伏、连绵不断;而茫茫沙海之上,一条条人造的草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稻草集束直立式沙障、尼龙网沙障交错排列,将一个个沙丘分割、锁住,就像对这片大漠无声的“宣战书”。姜莉玲说,在这里,新技术试验、灌草治理示范和传统技术展示均有所呈现,里面沉淀着的,是一代代治沙人的智慧。

姜莉玲在沙咀墩察看沙生植物长势

姜莉玲:传统技术展示通过不同规格草方格沙障设置,体现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成效,灌草治理示范选用沙木蓼、沙冬青、梭梭、沙蒿等沙生植物开展技术示范,新技术试验选用砾石沙障、绿色可降解生态袋沙障等9种不同材质,对治沙新技术、新模式进行集中展示。

如姜莉玲所说,如今,民勤县已经陆续掌握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今年,在沙咀墩规模精准固沙造林区内,又新建了400亩防沙治沙新模式试验示范区,已完成治理5.1万亩,带动全县完成治沙造林15.8万亩。

姜莉玲:沙咀墩规模精准固沙造林示范区处于腾格里沙漠西缘,沙源深广、沙丘连绵。我们在这里做示范区就是要在沙漠中“打进一颗楔子”,因为这里是河西走廊风沙口的沙源区和路径区,是凉州区、古浪县和阿拉善左旗的上风向沙源,还紧挨着民勤绿洲农区的夹河、东坝等5镇,对这个区域进行集中治理,可以减缓沙源扩散强度,减少沿线镇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的风沙危害。

技术人员在记录沙生植物生长情况

只为复现那片“塞上江南”

明清时期,民勤有大小湖泊160多处,是一片土沃泽饶、可耕可渔的“塞上江南”。可随着时间推移,民勤的丰饶逐渐褪去,成为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每一个风沙口的名字,都是当地人无法回望的记忆。1952年-1998年间,民勤年沙尘暴出现天数为35天左右,居全国之首。姜莉玲说,她从小的愿望,就是找到老人们口中的那个故乡。

姜莉玲:我小的时候常听老人们说,历史上的民勤还能看到水清鱼跃、野鸭成群、芦苇丛生,算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富庶之地。但我的记忆里,民勤已经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了。“大风一起不见天”“一茬庄稼种三遍”“沙上墙、驴上房”,真正是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我那时候就想改变家乡面貌。

民勤县四方墩生态林基地

但是,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却又显得无比渺小。在姜莉玲的记忆里,与风沙斗争的这25年,没有哪件事轻而易举,但热火朝天的治沙人,却都甘之如饴。

姜莉玲:有一次我们装满稻草的车陷在沙子里面,怎么都出不来,我们几十个人,推了两个多小时才推上去,当时大家都筋疲力尽了。物资运上去了,沙压住了,还是挺有成就感的。现在的民勤,昔日风沙肆虐的老虎口已是绿树成林,昔日干涸的青土湖也重现碧波,老百姓依靠沙产业也过上了好日子。

民勤县四方墩生态林基地

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

风沙肆虐,让产业发展望而生畏;治沙治不了穷,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在民勤西渠镇制产村,农户何德荣在姜莉玲的引导下,2012年就建起合作社,开始探索梭梭嫁接肉苁蓉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压沙造林与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有机结合;如今,何德荣的合作社,年收入能达到200万元。

肉苁蓉喜获丰收

而在民勤红沙梁镇,特色蜜瓜产业园的“斗牛小瓜”刚刚度过上市高峰。经销商表示,每天能运输7万-8万斤的瓜,拉到市场上以后,两小时就销售完了,客户都说瓜吃起来口感非常绵密,糖分也比较高。

民勤县的蜜瓜产业

民勤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国文介绍,这是当地引进的蜜瓜新品种,今年的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每亩地毛收入突破了15000元;不同于其他蜜瓜,该品种不但口感软糯细腻,还具有生育期短、易种好管、无病虫害、无需使用农药等特点,很适合民勤的实际情况。

王国文我们通过田间考评和室内鉴定程序,对参试蜜瓜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丰产性、含糖量、商品性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鉴定,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合民勤种植的蜜瓜新品种。

沙漠里,也成了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民勤县年均降水量113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76毫米。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发展,水源至关重要。在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石羊河下游,一片二十多平方公里的湖泊犹如蓝绿相间的宝石镶嵌在茫茫沙漠,这就是石羊河的尾闾湖——青土湖。民勤县水务局河湖管理中心负责人王希鹏说,解放初期,这里的水域面积仍有70平方公里;到了1959年,青土湖完全干涸,只留下长达13公里苍凉的风沙线。

王希鹏:截至2022年,我们从石羊河下游的红崖山水库累计向青土湖下泄生态水量3.8亿立方米。当然,除了生态补水之外,我们还要保证青土湖的水能可持续地存在,不能让调来的水付诸东流,所以我们还通过退耕还林、沙障固沙、压井限水等等措施对青土湖区域进行生态治理。现在像天鹅、渔鸥、鸭子、白鹭等水鸟经常可以见到。如果是外来的朋友站在这,很难想象这么水草丰美的地方,以前曾一度就是民勤最重的风沙口之一。

青土湖碧波荡漾

2010年,曾干涸51年的青土湖得以复活;而在它所处的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量珍稀、特有的荒漠物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也逐步丰富起来。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工程师李锐介绍,通过对保护区584.8万亩沙化土地进行封育保护,这里的植被盖度已达36.7%,野生动物增加到180种,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李锐人们在这里能看到成群的鹅喉羚和大片的绵刺;这里还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有沙井文化遗址、古城遗址、连城遗址、三角城遗址等古人类文化遗址。下一步,管护中心将把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高保护区科学绿化和生态修复进程,涵养水源、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适应性调节,维持生态平衡,使荒漠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等活动得到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

告别“第二个罗布泊”

人进沙退,绿洲再来,如今的民勤,正在远离“第二个罗布泊”的命运。以“三北”工程为重要依托,民勤县精心做好“沙”和“水”两篇文章,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4.8%提高到18.28%,荒漠化土地占比由90.34%下降到88.18%,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奋力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分开。

青土湖季节性水域面积达27.65平方公里

民勤县林草局局长姜有恒说,在民勤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已建成300多公里的环绿洲锁边防护林带,216处风沙口均得到有效治理;但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曾“一茬庄稼种三遍”的民勤人从来不敢松懈。

姜有恒防沙治沙对于地处风沙前沿的民勤县来说是个永恒的主题,两大沙漠向绿洲侵蚀的步伐从未间断,我们营造的大面积人工梭梭林长期受西北风沙流侵蚀,部分区域出现退化,若不能及时更新修复,必将再次受到风沙冲击。我们还是要沿着前半部治沙史的路径继续谱写新的篇章,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副局长岳太青表示,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接续奋斗,三北工程已顺利完成了前五期的建设任务,如今,六期规划正在抓紧编制中,将确保到2030年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岳太青三北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但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从总体上看三北工程区生态依然脆弱,我们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坚持系统治理和科学治沙,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新华社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