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中国累计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60年来,一批批援外医疗人员远离祖国和亲人,在异国他乡克服种种困难,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爱心救治了当地无数患者,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展示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加深了中国人民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友谊。
每次有危重病人,医院都会找中国医生帮忙
(资料图)
赛义达草原是阿尔及利亚重要的农牧区,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夏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冬天积雪可达1米。1962年,阿尔及利亚刚刚独立,草原上各种疾病传染病流行,人民健康卫生状况亟待改善。为此,阿尔及利亚政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发出紧急医疗援助吁求,同时直接向中国请求派遣医疗队。面对阿方的迫切需要,中国迅速响应,成为第一个向阿伸出援手的国家。
1963年4月,13名中国医护人员在北京集结,乘火车赶赴莫斯科后再换乘飞机,经过10天奔波抵达阿尔及利亚。6月,医疗队其他11名队员也分两批陆续抵达。24名队员来到坐落在草原深处的赛义达省医院,开启了为期两年的诊疗工作。面对医院简陋的医疗条件,队员们几乎承担了这家拥有280张病床的医院所有住院、门诊治疗任务,同时还坚持在广大牧区巡回医疗。
“那时赛义达省医院孕产妇多,我们医疗队只有一名妇产科医生,几乎要负责医院全部妇产工作。”首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邱月华回忆说,她虽然是助产士,但也要协助医生处理难产和高危病人,成功帮助很多孕妇和新生儿脱险。
中医针灸是几十年来援阿尔及利亚时间最长的科室之一。第一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的精神,也随着医术不断在传承。“1986年,我进入湖北中医药大学读书,我们的老教授中60%都支援过阿尔及利亚。听他们讲述的援外故事,虽然艰苦,但这种奉献很有价值。受到他们的影响,我也选择来阿尔及利亚参加援外医疗。”第二十七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中医分队针灸医生杨翊表示。
一次特殊的诊治经历让杨翊记忆犹新。当地的一名退休护士前来找他针灸时,曾带来一张27年前与中国援阿医疗队队员的合影。“真的感谢中国医疗队,中国医生无私地在阿尔及利亚为当地百姓治病,多年来我们都依赖中国医生,一遇到颈椎腰腿痛等病症,马上会想到他们。”这名护士感激地说。
派往阿尔及利亚的医疗队开启了我国援外医疗合作、参与国际人道主义工作的伟大新征程。从非洲到拉丁美洲,从大洋洲到中东地区,都可以看到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的身影。他们坚守岗位,克服各种困难,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几十年来中国医疗队一直坚持传承前辈的精神。我们一批批医疗队员要比前辈们做得更好,精益求精。”杨翊说。
第二十七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妇产科医生杨生瑜两次参加援阿医疗工作。让她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阿方医生和学生对中国医生的尊敬和钦佩,“每次有危重病人,医院都会找中国医生帮忙。阿方医生也会在课堂中和学生讨论中国医生治愈的病例。”这也让她感受到身为医疗队员所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在这儿没有一刻停歇,任何人叫我,我都很快前往。”
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2015年3月13日上午9时,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圣费尔南多总医院,当地的10多名医生正紧张观摩一场颈部无疤痕右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主任医师郑建伟和当地医生经过数小时的共同努力一起完成缝合,环加勒比地区第一例腔镜甲状腺切除术顺利结束。“加勒比,第一例!”现场的当地医生兴奋地欢呼。
中国援特多医疗队创下的“第一”远不止于此。第一例复杂脑血管畸形栓塞术、第一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第一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由北京卫健委组织派出的医生在这里共创下了6项国家级纪录。中国医疗队有效改善了受援国的医疗环境,提高了当地医疗健康保障水平,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2021年5月,多米尼克首个心血管内科在首都罗索的中多友谊医院成功挂牌。心血管疾病是当地高发疾病,而多米尼克心血管专科诊疗水平不足。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中方专家首例临时起搏器植入术、首例选择性电复律治疗等,极大提高了当地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
基里巴斯影像医学发展欠佳,检查依赖于X线平片,很多疾病无法明确诊断,严重影响治疗及预后。中国第二批援基里巴斯医疗队队长曹立军告诉记者,2022年5月医疗队抵达后,成功为医院开展CT检查,为临床提供了更加直观可靠的诊断依据,极大地提高了各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医疗队还多次捐赠药械物资,被基里巴斯主流媒体《新星报》誉为“太平洋岛上的健康守护者”。
在中国几内亚友好医院建立重症医学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和汉语培训中心,开展重点学科帮扶和人才培养;在特多捐建“显微外科培训中心”,将特多圣费尔南多总医院打造成特多全国和加勒比地区顶尖的神经外科中心;在加纳协助当地医生掌握先进医疗技术,让加纳成为西非地区最好的心外科中心……中国医疗队一项项技术合作成果,切实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帮助受援国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中国援外医疗队也悉心传授诊疗知识和经验给当地医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援外对口医院,更是当地医生增长本领的“学校”。
“我来!我来!”每次和第十九批援中非医疗队眼科医生章友美共同出诊,当地医院的医疗助手保罗都抢着为患者进行眼部检查等操作。“医疗队的医生援外时间都很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技术留下来,这才能救治更多的患者,真正的造福一方百姓。”章友美表示。
在位于科威特首都省的自然康复医院内,中医诊室门口排起了等待的队伍。把脉、问诊、针灸、推拿、拔罐……中国第二十三批援科威特医疗队队长陈春海忙个不停,还不时向来中医诊室参观学习的当地医生萨拉赫讲解治疗的技术要点。经过不断努力学习,萨拉赫和其他一些本地医生已基本掌握了中医推拿、针灸等,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些简单的中医治疗。“很多科威特患者对中医技术十分认可,也因此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希望以后也能去中国看看。”萨拉赫说。
“如果想提高技术水平,一定要来中国。”2019年,在来华进修项目结业仪式上,接受了两年培训的中几友好医院心血管医生卡马拉由衷感慨道。此前,北京市卫健委邀请39名几内亚管理和专业骨干来华进行中短期培训,实现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医院管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示范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卡马拉返回几内亚后,立志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中几友好医院的医疗和建设上,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来中国深造,用更多中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经验造福祖国人民。
听到“中国医生真棒”感觉无比自豪
季马市巴吉村距离埃塞俄比亚首都300多公里,因为中国医疗队的故事,这里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村”,中国医生梅庚年就长眠于此。
上世纪70年代,梅庚年作为中国首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来到季马市工作。村中树下不大的方桌,是梅庚年的诊疗室,在季马病患眼里更是救命的地方。最忙的一天,梅庚年看诊300多名患者,做了7台手术。1975年,从灾区考察返回途中,梅庚年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年仅51岁。季马人没有忘记梅医生,他曾治疗的患者泽乌迪主动将家里一块玉米地捐出来,修建了梅庚年的墓地并为他守墓,全家人一守就守了几十年。
“我要跟我父亲一样,为墓园打扫和种树,也会告诉周围的人这个中国医生的故事。”泽乌迪的女儿海勒说,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了,但她和家人从没有忘记老人弥留之际的叮嘱,“我有两个儿子,还有几个弟弟。我如果不在了,他们也会把墓地守好。”
梅庚年的遗志,同样被他的子女继承。1998年,作为第十批援埃医疗队队员的梅庚年长子梅学谦,终于来到了父亲的墓前,也见到了当时仍健在的泽乌迪。“当地的语言很难懂,但我清楚地听到老人反反复复在说:感谢,感谢……”梅学谦说。
这样的友好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受援国民众发自内心的感谢,伴随中国援外医疗队走过60年风雨。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每天听着患者一声声的“感谢”,看着他们一点点恢复健康,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医生们总会充满干劲。
90后的郝亚波是第十九批援中非医疗队里唯一一名中医师,在中非人的口中,他更常被唤做“好医生”。“好医生,快帮我们看看,孩子感冒后一侧身体不能动了。”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焦急地来就医。问诊后,郝亚波确定了孩子偏瘫的病症,制定了针灸治疗方案,“幸好来得及时,再拖久一些就会落下终身残疾。”在随后两个月间,孩子每周都会到针灸科接受治疗,从脚渐渐有了力气,到后来可以独自行走,再到偏瘫的手也可以拿东西……两个月后的一天,孩子独自走进诊室,用稚嫩的声音对郝亚波说了一声:“谢谢!”
由于饮食习惯和欠缺早期筛查,在特多有不少人患有糖尿病,进而引发视网膜病变。开展玻璃体切除手术,对视网膜病变进行激光治疗,消除眼底病灶……2015年7月—2016年1月援特多期间,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许卓再为了多帮助一些患者,时常利用医院周四休诊的时间加班加点。“当地医院缺少擅长眼底病变治疗的医生,很多病人预约就诊看病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我希望能够尽快帮助患者摆脱病痛。”许卓再表示。中国医生的付出,当地民众都看在眼中。结束援外任务回国前夕,许多他曾治疗的患者纷纷寄来贺卡和信件,表达感激之情。
2023年2月,在中建七局承建的尼泊尔KTFT快速路项目部里,200余名沿线村民、学生在中尼青年志愿者们的帮助下,有序登记、问诊、取药。这是中国(河北)第十四批援尼医疗队举行的义诊活动。项目部属地员工帕万因长期从事驾驶工作,腰椎一直不舒服,中国医生对他进行全面检查后,采取了针灸治疗,还免费提供药品。“今天的针灸效果特别好,我现在感觉腰椎舒服了很多,给你们点赞!”帕万说。
尼泊尔层峦叠嶂,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医疗水平低、医疗设备匮乏、居民出行困难是困扰当地民众就医的长期难题。为此,中国(河北)第十四批援尼医疗队举行大规模义诊7次,发放自行编撰的中尼双语健康科普手册,免费开展体检2000余人次,辐射半径300公里,涵盖尼泊尔西部山区。“现场络绎不绝的民众,以及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能够充分证明这次义诊活动真正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再次感谢你们全心全意的付出。”尼泊尔杰夫楚利市市长哈里·普拉萨德·纽帕内充满感激地表示。
“什么是幸福?”第十九批援中非医疗队的年轻医生王佳曾在日记里问自己。在中非首都班吉近10个月里,王佳越来越肯定了自己的答案,“回首这段日子,从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到切身地感受到每一位病人的期待,以及自己全力以赴地为他们付出和提供帮助,我感到十分充实和幸福,每当听到当地人民说‘中国医生真棒’,我都无比自豪;每当看到病人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的时候,我都无比欣慰。我们会接过前辈们传承下来的‘接力棒’,在这条友好的大道上勇毅前行。”(记者李欣怡、崔琦、陈效卫、邹松、任皓宇)
标签:
致敬缅怀公安英烈——人民不会忘记
公安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也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 新中国成...
焦点关注:六十年援外医疗书写大爱无疆(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中国累计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 9亿人次,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60
即时焦点:春日市集、房车露营、竹筒奶茶 春暖花开之际各地消费亮点多
春风吹暖春经济传统商圈焕活力 春风送来了春天的温暖,还带来了春日经济的火热。商务部大数据显示,各地步行街、商圈客流量明显增加...
农机补贴、税费减免、农担贷款等政策助力春耕 财税“春风”暖田间(财经眼·财税...
“高畴新雨足,布谷唤春耕。”眼下正是春耕时节,放眼望去,广袤田野间满是生机勃勃的绿色,一幅幅“春耕图”赏心悦目。 今年的《政...
速递!“岩壁上的精灵”出没!近百只岩羊在崖壁间跳跃觅食
近日,在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花土沟镇附近,当地摄影爱好者拍摄到了近百只岩羊在崖壁间活动的画面。 视频中,近百只岩羊在一处陡峭的...
“杏韵花开 畅骑海淀——2023两岸青年骑行一村三山五园”活动在北京举行
2023两岸青年骑行一村三山五园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参加骑行的两岸青年参观马首回归展(主办方供图)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马晓...
焦点!打造酱酒思想新高地 2023春季酱酒之心主题展在蓉开幕
4月7日,“2023春季酱酒之心主题展...
中企承建埃及阿布基尔集装箱码头项目完成关键节点建设
近日,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今日观点!援圭医疗队深入2区首府安娜女王村开展义诊
乔治敦消息:8日,第18期援圭亚那...
今日聚焦!巴西宣布将重返南美洲国家联盟
巴西政府日前通报说,根据卢拉总统...
世行预计202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速放缓至3.1%
根据世界银行4月发布的撒哈拉以南...
2023石牛之巅越野赛来了
4月9日,石牛山景区联合厦门越野体...
中国银行为法国大型企业领导人举办中国宏观经济专题讲座
北京时间4月6日上午,中国银行协助...
微资讯!2022年四季度肯尼亚失业人口增至297万
肯尼亚国家统计局(KNBS)最新的季...
肯尼亚拟取消针对跨国公司的数字服务税
近日,总统威廉·鲁托(WilliamRuto...
安徽芜湖举办文旅惠民和文旅采风活动暨无为·昆山第二届白茶采摘节
4月7日,“大地欢歌·春之韵”——...
全球讯息:通讯:“中医让我们大长见识”——记德国和卢森堡中学生走进地中海地区...
位于马耳他保拉市的地中海地区中医...
天天快讯:IMF总裁:中印两国将贡献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
专访:“立即就可持续发展融资采取行动”——访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哈尼夫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纳维德·哈尼夫日...
最新快讯!2023第二届安徽国际茶旅大会暨第十一届泾县兰香采摘节举行
4月7日,以“茶和天下旅约泾川”为...
信息:业内人士建议推动气候投融资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气候投融资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哪...
战争混乱延续至今 伊拉克民众痛批美国荼毒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及其西方盟友...
世界快资讯:中方反驳涉新冠溯源错误言论,专家:强烈反对抹黑炒作等非理性行为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樊巍】近期,有...
严惩网络暴力“按键伤人”(人民时评)
网络暴力新表现,潜在危害大,传播...
环球热议:日本力推非现金支付 4月起企业可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工资
从本月起,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整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