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资料图】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在台湾,清明前后,除了扫墓,春假、春游也是重头戏,重到需要提早规划、预先抢票,或者研究错峰出行的攻略。三月中,人们开始期待春假。有些手脚比较快的人,在三月初就着手安排扫墓兼春游的计划了。
至今犹记那一年春假,我返乡祭祖,顺便在乡间陪爷爷奶奶待几天。从台北南下的时候是连续假期的第二天。大多数人早在连假的第一天或者前一两天已各就各位,是以我一路畅通到家,并不堵塞。没想到,假期末尾,我准备购票北上的时候,才发现各种大众交通工具的票全部售罄了!只好蹭同乡同学的车结伴(塞在)北上(的高速公路上)⋯⋯有了这次教训,我或者预先购买来回车票,或者避开高峰期,择期返乡祭祖。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持守千年的传统美德。历代以来,民多迁徙,但不管落户何处,总有回乡祭祖之俗。就算无法回到姓氏、家族的起源地扫墓,至少藉由宗祠、墓碑或者门楣上的堂号等,也能了解、考据、寻访其人其家之所从来。
记得我返乡祭祖的时候,爷爷特意取出珍藏的族谱,告诉我家族迁台的故事。他抚摸着泛黄斑驳的族谱,用闽南话述说着族谱编写的过程、侧重点以及他续编族谱的计划。我则一边听,一边追忆先人的风范。房屋、田产、钱财、学问等,都不足以使一姓一家立足世间,唯有德行、信仰、家训,才是家族真正的传世之宝。每当想起高祖父、高祖母的事迹,我就肃然起敬,默默检视自己是否言行端正、是否配称为他们的子孙。
清明时节在台湾春游、春郊的情景也颇令人回味。我们一家人会时时关注气象预报,择一个不下雨的日子到墓园扫墓;问候过先祖,就在附近的野外田间跑跳,或者在周边的景点待它一个下午。梅山公园、竹崎亲水公园等都是我们喜爱的去处。那里山水相依,春和景明,清明连假时游人如织。
清明、祭祀、春游,原本有着不同的意涵。清明是传统农历廿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道:时序至此,万物都焕发清新、洁净的光彩,因此称为“清明”。祭祀是寒食节的习俗,春游则是上巳节的保留节目。寒食节与清明节气相距只有一两天,历史上人们渐渐将扫墓祭祖延至清明;又因祭祀场所通常在郊外,所以又把上巳节(农历三月三)的春游踏青结合在一起。如此一来,清明、祭祀、春游被“打包”在了一起。
到大陆以后,我接触到在台湾时不曾知道的清明习俗——吃青团。青团,是江南的传统小吃,古代时人们通常把青团当作祭祀品,而今已成为家常小吃。“青团”顾名思义就是青色的团子,它还有一个浅显易懂的名字叫“清明果”,以示它是清明时节才吃得到的果子,由鼠曲草或者艾草的草汁和着米粉制作而成,类似台湾的草仔粿,咸甜适中,正合我的口味!
清明时节,“烟雨暗千家”。然而,雨后的大地清新洁净,万物焕发着光彩。人们在清明时节祭祀缅怀,之后冲上一壶好茶,或者沽上一壶好酒,在郊外置身“半壕春水一城花”的美景之中,如东坡先生说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想,无论吟诗还是沽酒,无论立德还是敬业,都要抓紧大好的年华。对了,吃茶饮酒的时候,一定要佐以清明之果喔!(作者:刘信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