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9日,为期三天的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在此起彼伏的抗议声中草草收场。
会议重点讨论了俄乌冲突,并试图在北约内部就向乌克兰持续提供军事支持协调立场,但并未达成广泛共识。
更吊诡的是,在这一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出席的全球性安全论坛上,目前持续引发全球震动的美国“炸管”黑幕成了禁忌话题,参会的西方政客个个对此绝口不提。
(相关资料图)
这在由美国和北约挑起的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将满一周年的当下,显得尤为不同寻常。
这事,“拜登政府永远不会承认”
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近日发表长篇重磅文章,详尽叙述了美国策划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的整个过程。
其中,“美国”和“北约”成了这起惊人破坏事件中的关键角色。
但面对如此猛料,美国以及涉事欧洲国家要么矢口否认,要么保持沉默。
△美国《政治报》: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19日在被记者问及此事时,再次重复了美国政府的老调:“这是一个完全虚假的故事……美国和美国的任何代理人都与此无关”。
但盖子一旦揭开,放出的魔鬼便很难再被收回。
赫什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表示,他可能会报道更多关于美国政府筹备破坏活动的具体“机制”。
不过他认为,无论自己披露多少细节,拜登政府永远不会承认参与其中。
△美国独立调查媒体Consortium News网站报道截图
其实在赫什揭出更多黑幕之前,美国自由撰稿人约翰·杜根已经向俄罗斯媒体提供了有关“北溪”爆炸的新证据。
杜根说,去年9月爆炸事件发生后,他收到一封匿名电子邮件。写信人自称去年6月参加了北约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附近举行的演习。而“北溪”管道发生爆炸的位置就在博恩霍尔姆岛附近。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报道截图
写信人说,当时他看到一批美国潜水员到了演习现场,但这些自称参加“排雷演练”的潜水员似乎并未携带排雷设备,而是携带了适用于深海潜水的呼吸器以及一些神秘的箱子。
事实上,这些潜水员并未前往演习海域,而是戴上呼吸器消失在水下6个多小时,且返回时没有携带那些箱子。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报道配图:“北溪”管道爆炸海域
外界认为,这封匿名信进一步佐证了赫什关于美国政府策划破坏“北溪”管道的调查文章的真实性。
作为一位曾揭露出美国大量惊天黑幕的著名调查记者,赫什的爆料究竟可不可信,国际舆论和美欧舆论迥然不同的反应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近日,多位欧洲议会议员怒斥欧盟唯美国马首是瞻,迟迟不就新证据展开调查。
欧洲议会议员克莱尔·戴利:“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想知道答案……欧盟居然对此不闻不问,我为自己是一个欧洲人感到羞耻。”
△克莱尔·戴利
欧洲议会议员米克·华莱士:“欧盟怎么变得对美国如此惟命是从了?甚至都不敢去问问美国人(这事)到底是不是他们干的!”
△米克·华莱士
“榨干”欧洲,美国赢了?
美国为什么要破坏“北溪”管道?
看看美国能源企业在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向欧洲高价卖了多少液化天然气(LNG),或许不难找到答案。
俄乌冲突爆发前,欧洲40%的天然气供应依赖俄罗斯。冲突爆发后,跟随美国禁运俄罗斯能源的欧洲首先遭到反噬。
而毁掉“北溪”,正是美国把欧洲能源命脉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的必有设计:没有了俄天然气的欧洲不得不转向进口此前一直缺少竞争力的美产LNG。
△芬兰《赫尔辛基时报》:尽管西方主流媒体一直指称俄罗斯炸毁了自己的管道,但赫什的说法振聋发聩,美国对“北溪”管道的破坏堪称“9·11”事件之后最大的恐怖主义行为,并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后果。俄罗斯对欧天然气供应中断的主要受益者是美国,自断气以来,美国一直在以贵三倍的价格对欧洲出口LNG。(题图为赫什)
大宗商品交易分析公司克普勒(Kpler)的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LNG进口量达到9473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远高于2021年的5727万吨。
其中,从美国进口的LNG占总进口量的41%,同比大幅增长154%。
△2022年欧洲天然气进口从管道天然气转向液化天然气趋势图(红色和白色分别代表俄罗斯天然气和美国LNG)
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日前警告,虽然这个冬天欧盟为克服天然气短缺做出了努力,但由于能源危机持续,欧洲在下一个冬天将更加艰难。
△比罗尔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截图
有媒体指出,为了“帮助”欧洲应对更加艰难的未来,美国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
由于欧盟已指定2100亿欧元用于在2030年前完全停用俄罗斯天然气,美国的LNG成了欧洲的主要替代能源。“‘俄罗斯输了,美国赢了’这句冷战格言,现在正应验在天然气市场上”。
△雅虎财经网站:在全球12只最赚钱的天然气股票中,除占据榜首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股票外,其余全部属于美国和加拿大的能源企业。
正如路透社评论所说,虽然欧洲从美国进口LNG的成本平均每月接近40亿美元,但在痛苦地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之后,欧洲仍然只能依赖进口能源。
这意味着在2023年,“美国LNG既是欧洲的生命线,也是欧洲的‘榨干机’”。
△路透社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