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正文

全球快讯:以协同合作激发科创潜力(现场评论·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0·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科创能力建设,关键要凝聚科研力量

飞行汽车,深空探测雷达,海上风力发电机……前不久,记者走进重庆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蹲点采访,一件件前沿产品科技范儿十足,令人眼前一亮。经过3年多建设,这片30平方公里的园区,已聚集50家新型科创研究机构、25个院士团队、2900余名科研人员,昔日的郊区荒地已蜕变成科创高地。

为何要建设协同创新区?预计会建成什么样子?记者从明月渡码头乘船出发时,看到沿湖而建的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等机构,心中逐渐有了更清晰的答案。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地处西部地区,我们长期面临科研院所不足、高端科研人才短缺等问题。”正因此,补齐科创短板、激发科创活力、提高转化能力,成了建设协同创新区的重中之重。有人兴奋地说:“如今沿着湖边跑步,遇到科学家已不稀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科创能力建设,关键要凝聚科研力量。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重庆在两江新区探索建设协同创新区,通过校地协同方式,与北理工、哈工大、西安交大、吉林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入合作,推动科研机构落地、科创项目落地、科研人才落地,努力打造一个各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推动创新资源实现“西南飞”,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和更优的服务意识。王垚是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局的一名干部,当得知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建设试验场需要解决林地使用等问题时,他和同事主动上门服务,经多方协调,项目用地申请合法合规完成。事实上,想吸引优质资源,解难题、办实事、优服务的意识与行动一定要到位,而且要形成常态化机制。这是优化政务环境的需要,也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需要。实践表明,政策环境搞得好,科研团队愿意来、留得住,才能推动科研项目顺利展开、结出创新果实。

飞行汽车就是校地协同的科研成果之一。采访时,研发团队负责人如此畅想未来场景:“实现特大型城市的点对点通勤,应急救援物资投送、人员救助,郊区飞行体验、观光探索……”之所以敢这么想,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重庆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路侧系统快速发展,智慧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为相关科研提供了试验与应用的空间。前不久,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与协同创新区决定共建未来立体交通路空协同示范区,让飞行汽车应用不断走向现实。地方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高校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协同合作产生的叠加效应,有助于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高端产业发展汇聚新动能。

科研成果是“科创+产业”的直接体现,背后是“科创+人才”的支撑。在人才队伍中,各创新中心的科研团队是尤为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不仅是科创的主力,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以重庆大学新工科教育科创平台为例,重庆大学负责培养人才,两江新区依托辖区内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提供服务。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学生有人均3万元的科创项目经费,条件良好。”更重要的是,协同创新区有不少聚焦前沿技术、前沿领域的科创平台,为人才培养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立足科创一线探索改进培养方式,能够加速人才成长,为科创事业厚植人才基础。

明月山翠峰如簇,明月湖碧波荡漾。协同创新区建在湖光山色之中,映衬着“山清水秀、绿色智能、开放共享、活力多元”的理念。科技与人文交融、创新与实践互促,协同创新区的创新土壤正一天天厚实起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获得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标签: 创新中心 飞行汽车 重庆大学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