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国营民资孵化器各展所长 生命科学园里“创新种子”加速萌发

一颗生物医药的“创新种子”,想要萌芽生长,果熟落地,殊为不易。高额的资金投入门槛、漫长的转化周期,都可能让这颗种子扼于萌芽。


【资料图】

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守护这样珍贵而娇弱的种子成长,园区有着自己的经验和特色。从20年前建起孵化器,到近几年引入飞镖加速器等社会资本孵化平台,这些载体各展所长,目前已吸引上百家生物医药初创企业、团队落户。

“拎包入住”让科学家安心创业

一间间以白色为主色调打造的“Class A级”实验室沿着走廊一溜排开,有些实验室已经“名花有主”,门口挂上了公司名牌;沿着走廊转过弯来,另一排是一间间小型办公室……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简称飞镖加速器二期)空间内,已有企业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地做着实验。

“二期已经洽谈了首批项目,大约5到8个。”飞镖加速器北京运营负责人江茂华告诉记者。

飞镖加速器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2021年重点引入的孵化平台。平台以社会资本投资建立,挑选优质项目眼光独到,也更了解生物医药创业初期的难点痛点。

“生物医药创新门槛太高了,光投建一个标准实验室可能就要烧掉几百万元,更不要提跑手续、过环评所花费的时间成本。”飞镖国际创新中心创始人朱鹏程博士坦言。于是,给科学家带来一个可以“拎包入住”的创业环境,成为这一加速器的特色。

去年,飞镖加速器一期建成运营,面积2400平方米,吸引10余个创新项目落地。随着二期试运营,加速器面积将达到8600平方米。此外,飞镖加速器三期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开建。三期面积达7.2万平方米,除了实验室和办公空间,还将提供中试生产空间,为成长到一定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小规模生产配套。

系列服务让企业更好成长

不仅有飞镖这样的孵化平台“新军”,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还有一家生命园孵化器,今年已经走过第20个年头。20年来,从这家孵化器中“毕业”的近10家企业,已成长为上市企业。

去年下半年,曾在园区内脑科学及类脑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的邓博文,做出了一个人生中的重要决定:辞职创业,与合伙人一同创办了聚焦治疗眼科疾病的孟眸生物。去年年底成立公司后,邓博文一直物色着落脚地,最终相中了距离自己原单位仅几百米的生命园孵化器。“在这个园区工作10多年了,觉得这里有最适合生物医药企业成长的土壤,能给处于初创期的我们带来帮助。”邓博文说。

“国营孵化器的传统优势是更了解北京对于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各类扶持政策,能够帮企业更好地享受到政策红利。”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医药科技孵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平说。

不仅如此,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共性需求,孵化器在2006年建立起开放实验室,并配备专业团队,为入孵企业提供实验、验证等服务;孵化器内落户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工作站,帮助企业“零距离”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孵化器还设有两只总额10亿元的基金,为初创企业对接融资。

完善产业链成“巨型孵化器”

走出孵化器,很多企业依旧能够在园区里继续茁壮成长。

创新药企神济昌华源于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贾昌怡的科研成果,目标是攻克渐冻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2021年年底,准备创业的贾昌怡一眼相中了飞镖加速器,只因这里能让科学家尽快与渐冻症展开时间竞赛。一年多时间里,这家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实验室和办公面积需求扩大了近10倍。走出飞镖加速器,企业就近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落户,进一步发展,目前渐冻症管线进展最快,将进入IIT(研究者发起的试验)阶段。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其实是这些种子成长的“巨型孵化器”。“我们经常会组织一些行业和社群活动,来宾不仅限于园区内,大家一块碰撞灵感,洽谈合作。”李一平说。

目前,园区已经聚集600余家创新型医药企业,落户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基地)等重磅科研单位,搭建了AI新药研发平台、北京生物样本库等专业平台,以及北大国际医院、首家研究型医院高博医院等临床资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逐步成型。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