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在京成立
100家广电新媒体品牌作为首批联盟成员加入;广电5G网络用户规模已达1320万
新京报“我们视频”等9个项目入选2022年北京市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主办方供图
【资料图】
6月28日,第三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在京开幕。开幕式主论坛上,中国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宋起柱介绍,经过近三年的攻坚克难,全国一网规模化、集约化运营成效凸显,“广电5G网络经历一年的试运行和商用验证,用户规模6月27日已经达到1320万,物联网用户达到150万,我国广电网络初步形成‘有线+无线’全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本次大会会期两天,共举办11场主题研讨和专题活动。开幕式上,“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正式成立,100家广电新媒体品牌作为首批联盟成员加入。
在昨日举办的“媒体融合创新技术与服务应用项目推介暨成果发布会”中,新京报“我们视频”等9个项目入选2022年北京市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大会还设置了“传统文化‘正流行’:文化传承与融媒创新”等6场专题活动。此外,大会现场设有专题展区,集中展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成果。
关注1
中国广电将推动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迭代升级
宋起柱介绍,在网络方面通过共建共享,已建成700M基站48万座,可使用调度的4G、5G基站数量达到374万座。700M5G网络已实现乡镇和以上区域的连续覆盖,热点农村区域全部覆盖。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700M5G覆盖的规模,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广电5G服务。
“本月底,我们还将建成全国固定移动网,创建新型广播电视业务网,近期将积极开网。在云和算力方面,整合跨地区、跨平台的算力资源,统一规划建设数据中心、云等基础设施,搭建集约化的云资源池,打造智慧广电的算网大脑。”他说,“目前,我们已建成广电云一期,可提供40余种云产品,在终端方面,顺应有线电视与移动通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持续推进电视操作系统(TVOS)应用和迭代升级,推动2亿电视大屏与移动通信手机互联互通,满足信息的跨网、跨终端呈现。”
他表示,下一步,中国广电将发展新业态,开发完善5G融合视听业务,试点5G频道,推动“直播中国”APP在全国推广,推进智能推荐算法、算力平台建设,推动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迭代升级。同时,打造新内容,广泛汇聚各类优质网络视听内容资源,创新沉浸式视频、云游戏等高新视听服务。
关注2
新京报“我们视频”入选北京市广电媒体融合典型案例
在6月29日举办的“媒体融合创新技术与服务应用项目推介暨成果发布会”中,主办方为新京报“我们视频”、北京广播电视台“京津冀之声”、北京通州区融媒体中心“跨层级跨区域融合打造城市副中心媒体矩阵品牌”等典型案例颁奖。
此外,活动中还发布了北京广电融媒指数2022年度优秀账号、2022年北京市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2022年北京市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成长项目等。
据了解,从2020年起,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启动北京市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先导单位、典型案例、成长项目的征集评选工作,遴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融媒案例,总结一批具有典型性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和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
关注3
北京市基层广电融媒主动融入智慧文化建设
在6月29日举办的“基层广电融媒与智慧城市文化建设”主题活动上,多位专家、业内人士围绕基层广电如何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建言献策、分享经验。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曲梅林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基层广电融媒主动融入智慧文化建设,例如,海淀融媒依托海淀城市大脑,利用“掌上海淀”APP建设数字孪生社区,搭建城市数字文化应用服务平台;经开区融媒通过“尚亦城”APP个人版建成了集合多项功能的社交服务系统;丰台融媒拥有近千名融媒内容创作生力军,覆盖350余个社区。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智慧城市文化建设起点较高,基层广电融媒发展前景广阔。基层广电融媒融入智慧城市文化建设建功立业,智慧城市文化建设赋能基层广电融媒提质增效,不仅是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各地也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曲梅林说。
海淀区作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积极进行了“两中心一平台”建设的实践。“我们依托海淀云搭建起统一的内容分发平台,结合海淀城市大脑建设数字孪生社区和‘文化服务圈’,将传播触角延伸到社区百姓家门口。”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汤一原说。
“新时代的图书馆不只有传统纸质书籍、电子书籍、展览展示等阅读媒介,还有文创。”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伟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介绍了用文创讲好中国故事赋能美好生活的实践。
在智慧城市文化建设中,基层广电媒体如何找到切入口,营造市民喜爱的体验场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向勇认为,媒介融合首先要展示这座城市的形象空间,尤其是一些视觉感知上的标志物。其次,要有功能性,能够提供消费、体验和感知。再次,要有深厚的故事性,要去搜寻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通过媒介发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之后还要通过多种赋能手段,如创意设计、演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等,实现对该地区的资源活化利用。”
■专家
“津冀需提高承接转化北京创新研发成果的能力”
在6月29日举办的“媒体赋能京津冀区域文化传承峰会”上,多位专家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言献策,展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果。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京津冀蓝皮书》主编叶堂林讲述了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叶堂林认为,“从发展阶段来看,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京津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河北存在产业‘断层’,过大的产业落差,导致区域内部分产业关联度较低。从发展定位来看,北京在产业链中定位于高端研发、总部经济、品牌营销,但这些环节主要服务于全国,对区域关注不足。天津是我国大国重器集聚区,在产业链上依赖北京总体不高,且外溢明显不足。河北走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之路,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如钢铁、水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农产品、矿产品等)。由于存在产业‘断层’,京津专注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传统产业高端环节,与河北重化工业结构不匹配。”
究其原因,叶堂林认为,创新研发能力与产业梯度的巨大落差制约了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京津冀三地无论是在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创新能力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产业梯度和产业发展间落差,导致三地在新产品研发、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参差不齐,也导致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发展不均衡、接续难度大,制约了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的落地转化。因此,津冀两地需要提升自身的创新实力,提高承接转化北京创新研发成果的能力。”
“对京津冀来说,未来要把三地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北京的优势在于科技创新,如何利用北京的科技优势,促进津冀产业转型升级,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他建议,应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和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及现代交通等重点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采取“政府政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善产业生态系统。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叶堂林还专门强调了文化协同的重要性,“‘文化协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理念性作用。京津冀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而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要加强自身的文化挖掘。我们有红色文化、永定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通过文化挖掘,才能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聚集到这个区域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