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以“共议开放科学 共建开源生态”为主题的2023开放科学论坛(北京)以“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形式在京如期举办。本届论坛是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源发展委员会、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北京长风信息技术产业联盟、北京开源创新委员会、北京市科协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智库基地等多家单位承办。邀请院士专家、领域学者、企业精英齐聚一堂,通过主旨报告、专题分享、圆桌论坛等形式,共同探讨开放科学与开源创新在不同领域的实践经验及应用机遇,为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完善、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张尧学院士,中国科学院吕建院士、王怀民院士分别致辞,对本届开放科学论坛举办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对中国开放科学现状及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传播开放科学理念、开源文化精神,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开放合作,实现人才聚合、技术集成、服务聚力,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生、共赢”的世界科技共同体。
(相关资料图)
开放科学离不开全球科技资源的互联互通。针对当前世界开放科学现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许哲平作总体概述,他表示:“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审议通过《开放科学建议书》,该建议书概述了开放科学的四大核心价值观和六项指导原则,这标志着开放科学迈入全球共识新阶段。未来,我们应从开放科学知识、开放对话、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开放参与四方面加强对开放科学生态圈的建设,通过强化多地区、多渠道、多领域的交叉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
目前,我国已具备发展开放科学的基础,在全球开放科学大趋势下,中国也在不断探索开放科学的多种实践形式。
开放科学进程的推动影响着全球人类的福祉,科技开源是突破科技排他性的有效手段。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唐丹带来的《构建开源芯片技术体系、推动开源芯片发展》报告中,指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均得益于开源软件,开源芯片是构建全球芯片共同体、解决全球科技供应链安全和实现科技普惠世界的有效途径。”
鹏城实验室网络智能研究部高效能云计算研究所研究员王晖现场解读《基于中国算力网的大模型应用生态构建》的报告,他表示,建设“中国算力网”面临着“网络传输”与“协同计算”两大关键挑战,但在未来,以大模型为中心的软件开发框架将发生颠覆性改变。
2020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发布“数字合作路线图”报告,报告明确提出数字公共产品必须采用开源形式。对此,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隆云滔谈及《关于数字公共产品的几点浅见》,她表示,数字公共产品作为数字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继续引领未来数字化发展潮流,成为人类数字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工具。
随后,深圳数据交易所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李东阳以《深圳数据交易探索与实践》作分享报告,指出:“随着数字化进程,数据从量变到质变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之一,数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使得数据要素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想要构建健康的数据交易产业生态,离不开合规保障、供需衔接、流通支撑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针对我国首个被OSI认定的国产开源软件协议Mulan PSL,来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云计算研究室的杨丽蕴主任现场浅析木兰许可证族,报告表明,木兰许可证是以中文为主且以中国法律作为基础的许可证,开发旨在做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大大降低了中国程序员的了解门槛,特别是在当中英双语表述发生理解偏差时,木兰许可证要求以中文解释为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开发者和企业更为友好。
在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现场嘉宾以“推动开放治理,促进开源创新”为主题,从开放政策研究者、开放生态构建者、开放资源贡献者和开源创新实践者的不同角度展开讨论,针对“开源是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源是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展开观点交锋,多维度共话策源创新思想,多途径探寻开放科学发展新机遇。
本届开放科学论坛,聚焦开放科学合作、开源生态打造相关议题,意在促进全社会对开放科学的共同认识。长风联盟作为“科创中国”开源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北京开源创新委员会发起单位,未来将继续以国际视野的角度,关注开放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传播开放科学理念、促进生态伙伴合作、推动产业生态建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