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民法院立案庭依法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结六起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从立案到审结仅用时14天。2022年7月以来,广安区法院用科技赋能立案、审判、执行工作,形成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新模式,让群众共享司法“数字红利”。
告别“纸质化”,有效规范司法办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27日上午,广安区法院电子数据采集中心窗明几净,一目了然的办公环境告别了重纸累札。上传、扫描、储存……不到3分钟,工作人员苏燕便将当事人递交的起诉立案材料扫描至电子卷宗全流程管理系统中,完成案件材料随案同步生成。
“和过去相比,现在可以实现纸质卷宗全部集中管理,案件材料可以在系统进行自动命名、一键编目、自动归目等,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使用体验。”苏燕说。
广安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史振江介绍,案件材料的扫描质量、效率以及档案归档及时性问题,一直是该院的一项难点工作。
如何突破难点、堵点,提升审判质效?2022年9月,广安区法院正式开启审判执行全流程集中扫描工作模式,实现案件材料由电子数据采集中心统进统出,确保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简单来说,就是将前期的各类纸质材料,直接在线转为电子档案,纸质档案仅保留关键性的证据材料和尚未完成电子化的相关材料。”史振江说,这样不仅减少纸质材料的流转,大大降低司法运行成本,还构建起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电子卷宗流转模式,为审判执行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数据支撑。
截至今年4月,广安区法院已全面确立“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的案件归档方式改革工作新模式,共计归档8821件50万余页,其中纸质材料20万余页,与改革前相比纸质材料减少30万余页,降幅约60%。
此外,进一步推进司法办案规范化,广安区法院还依托信息化办案平台,高效率开启类案检索,大力度推进要素式裁判文书制作,实现全部程序性文书一键生成和常用裁判文书辅助生成,变“线下”为“线上”。截至今年4月,完成程序性法律文书一键生成8.8万份,裁判文书辅助生成5582份。
跑出“加速度”,探索智能化办案新模式
4月27日上午10时,张某诉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在广安区法院开庭审理。庭审结束后,当事人双方在书记员指导下,在庭审笔录上直接进行电子签名并捺印。随后,法官和书记员进行电子签名。签名工作完成后,庭审笔录自动回传至该案件电子卷宗,庭审更加高效便捷。
“不仅如此,在市看守所视频庭审室,远程开庭的被告人庭审结束后,可直接在线核对笔录、电子签名并捺印,庭审笔录一次完成,避免庭审结束后书记员在法院和看守所往返奔波的情况。”史振江介绍。
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2022年以来,广安区法院对电子签名板进行全面部署。截至今年4月,广安区法院已完成审判法庭、诉讼服务窗口以及市看守所视频庭审室三个场景的电子签名板适配工作;实现23个审判法庭、10个诉讼窗口以及市看守所4个视频庭审室相关工作材料的无纸化。
此外,电子签章也是智能化办案的关键环节。电子签章的全面应用,可以改变之前实体印章应用工作中批量用印效率低、异地用印路程远、用印过程难监管和纸质文件难流转等不足,实现全部法律文书线上办理、实时监管和留痕可溯。
截至今年4月,广安区法院电子签章应用数量为9.4万个,其中,实体性法律文书审核用印5628个,程序性文书自动用印8.8万个,智能化办案开启“加速”模式。
以“智慧”赋能,让司法服务更加便捷
近日,广安区法院协兴人民法庭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线上调解一起当事人在省外的离婚案件,并通过电子送达平台将相关法律文书以短信链接的方式,发送到当事人的手机进行查看,大大节约当事人的时间成本。
“这得益于2022年7月正式成立的电子集约送达中心。”史振江介绍,该院过去的传统邮寄送达和直接送达方式,存在登记和实际地址不一致、送达成功率较低、邮寄成本高等问题。
为此,广安区法院成立电子集约送达中心,建立“电子送达岗”“文书领取岗”“邮寄送达岗”“外勤送达岗”四岗一体的分层集约送达模式,极大缩短送达用时,减轻办案人员压力。截至今年4月,已完成集约送达4.5万次,其中电子送达3.8万次,占比85%,送达成功率大幅提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广安区法院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跨域立案”“云庭审”“人民法院在线服务”“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一系列线上系统,切实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2022年以来,网上立案2979件、跨域立案231件、云法庭网上开庭480件,同时,大力推广“阳光执行”App,让当事人实时了解执行进度,提交财产线索,推动切实解决执行难,共执结案件10568件,执行到位金额32.46亿元。
广安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凡平表示,该院将不断深化现代科技与法院各项工作有效融合,通过智能化、便捷化司法服务,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