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他们千里奔赴,跨越山海,诠释医者仁心,践行“大国担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是新中国援外医疗工作开展60周年。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援外日记》,讲述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动人故事。
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多云转小雨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批援埃塞俄比亚军医专家组队员徐俊逸,来自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今天是我在埃塞俄比亚工作的第362天。
徐俊逸(左)
在援埃任务期间,我对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最大感受,就是既“陌生”又“熟悉”。在远隔祖国千万里的另一块大陆上行医,面对医院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工作和生活习惯的同事和病人,最开始自然是陌生的。但熟悉的痕迹又无处不在。
比如,在操作和检修埃方医院里的医疗设备时,我总会在设备上找到熟悉的中国字。在埃塞尔比亚,中国生产和捐赠的医疗器械和其他商品早已成为品质的象征。又比如,在埃方医院工作的时候,总会有来自各个科室的医生来请我们喝咖啡,跟我们聊起他们在中国进修或者求学的经历,有的医生即便已经回到埃塞十多年了,但依然能用流利的中文和我们侃侃而谈他的中国之旅。
不仅是医院的同事,埃塞尔比亚的人民也以最大的善意包容、欢迎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中国军医。在初来乍到的我们找不到路时,总有热心人无偿地做我们的向导,带我们走好几里路只为让我们走到正确的地点。在我们生活中遇到沟通不畅时,总有英语好的当地人为我们担任免费的阿姆哈拉语翻译。
徐俊逸给病人做检查
在埃塞俄比亚的这段日子,最让我难忘的事,就是在路上对一名当地妇女进行急救的经历。
一次,我们正在一家超市采购物资,突然听到店外一阵喧哗。远远的,一群当地人围聚在一起,指着地上一位三十岁出头的妇女焦急地呼喊着。透过人群,我看到这名妇女无力地躺在地上,脚上的拖鞋已经被蹬掉了,个人物品散落一地。
“有人晕倒了!”在看清楚情况后,我对同行的队员说。不约而同地,我们立刻跑到店外,拨开人群,开始对这名妇女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有不了解状况的热心人以为她是因为中暑昏倒,不停地往患者脸上泼水,然而这只会让情况恶化,患者有可能会因为误吸了泼在脸上的水而窒息。我们立刻制止了这种危险的举动,但周围的群众对我们制止他们的施救行为表示不理解,有几个人甚至有些不满,要把我们推开。
“我们是医生!中国医生!”我赶紧对他们解释道,“请相信我们,交给我们来处理”。在表明了身份后,周围群众同意了我们的施救。经过检查,病人的心跳、脉搏消失,我们快速判断出病人为心脏骤停。于是,我和几名队员轮流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在经过20分钟不间断地抢救后,患者终于重新恢复了心跳和呼吸。我们让她缓了缓,把她抬到了阴凉处继续休息,顺便帮她收好了散落在地上的个人物品。
在等病人丈夫到达后,我们准备离开。周围群众见我们施救成功,都纷纷对我们表示了感谢和赞扬。他们带我们去家里清洗因为急救被弄脏的衣物,又在我们婉拒他们送来的水果后、给我们拿来矿泉水表示感谢。在我们看来,这不过是我们作为医生的分内之事,埃塞尔比亚人民对我们、对中国医生的认可,是我这一年来最大的收获。
徐俊逸和医疗队的同事们
中国军医组在埃塞人民心中的好名声就是在这样一件件的小事中积累起来的。在医院,我们深入各个科室,协助埃方医护工作者完成疑难杂症的诊治。在生活中,面对埃塞友人和邻里的求医需求,我们总是尽力帮助他们。
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迪斯亚贝巴被称为“鲜花之城”,在这里绽放的,除了各色明媚的花朵,还有我们一批批中国军医组与埃塞人民在一次次医疗援助中悉心栽培和浇灌起来的“友谊之花”。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批援埃塞俄比亚军医专家组队员徐俊逸
联络|甄明
编辑|李琳
签审|魏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