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3日电(陈彩霞)“以诗的力度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浓缩了现实生活与寓言,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扰与怅惘。”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日本著名小说家大江健三郎的颁奖词如是写道。
2023年3月13日,大江健三郎去世消息传出。这位一生热爱和平,并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不懈努力的老人近日因衰老去世,终年88岁。他曾在鲁迅石像旁泪流满面的画面,成为许多中国人心目中的回忆。
斩获诺贝尔文学奖
(资料图)
“反战”思想成创作内核
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年,大江健三郎十岁。
大江健三郎自小展现出了文学天赋,15岁时进入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曾执教的名校——爱媛县立松山东高等学校就读。整个中学时代,他创作了近40首诗歌、评论、随笔和短篇小说等。
1954年,大江健三郎考入东京大学,学生时代的他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1958年,23岁的他发表短篇小说《饲育》,获得日本芥川文学奖。自此,他以职业作家的身份正式登上日本文坛,并开启了辉煌的文学人生。
此后,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性的人》斩获新潮文学奖,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获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1968年川端康成获奖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
大江健三郎在童年时经历了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美军对日本的军事占领等。这些记忆在他年幼的心里,埋下了反对侵略战争的种子,此后他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对和平外交、社会问题及人类命运战争的思考。
大江健三郎写作主题广泛,多以远离城市的边远村庄为背景,着力描写一些特殊群体:疯子、白痴、残疾儿等,他的创作饱含对人的关怀,政治、核危机、死亡与重生等命题的关注,引发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大江健三郎的绝大多数小说作品都是基于他的个人生活。他曾说过,“我的作品发端于我的个人生活,但我试图揭示社会问题。”
六次访华,解不开的中国情缘
“偶像”鲁迅坐像前流泪
“日本侵略了中国,所以,未来的中日应该和平、友好下去。否则,日本的未来是不幸的。所以,我希望中日两国年轻人更好地交流、合作。”
大江健三郎一生都反对军国主义复活,主张世界和平。他曾六次访华,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渊源,堪称鲁迅的铁杆粉丝。
大江健三郎从小受母亲的影响,热爱阅读鲁迅作品,并对《孔乙己》印象尤其深刻,他曾多次强调对鲁迅作品风格与灵魂的深刻理解与感佩。
“十二岁时,第一次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大江健三郎说道。“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学的血液,我的身上有着中国文学的基因。”
母亲寄望他写出像鲁迅《故乡》那样的文学作品,而他回应称,“我一生都在思考鲁迅……没有鲁迅、郁达夫等中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就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
2009年1月,大江健三郎参观了北京鲁迅故居和鲁迅博物馆。随行摄影师安排一行人在鲁迅先生大理石坐像前合影留念时,原本应坐在中间位置的大江却不见了踪影,大家转身寻找时,却发现这位老作家正埋头蹲在坐像右侧,泪流满面……
大江健三郎还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多年的好友。2002年2月,大江健三郎来到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
“大江先生是一个坦率的人,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爱憎分明,绝不暧昧。”莫言曾评价道。“他是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写作与重大世界问题纠缠在一起的作家,因此他的文学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和现实性,他的文学是大于文学的。”
反对颠覆和平宪法
身体力行的“和平卫士”
近年来,日本扩军修宪的步伐惊动了以大江健三郎为代表的有识之士。
2004年6月,大江健三郎和哲学家梅原猛等9名日本著名知识分子和文化人成立了“九条会”,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捍卫宪法第九条,反对修宪。他们指出,日本宪法面临严峻考验,如果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那么自卫队的性质将发生变化。
“行使集体自卫权,就是同美国一道进行战争。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燃烧战火,日本要避免和美国一起打头阵。”大江健三郎在演讲中说道。“为战争做准备就会接近战争,而如果改变了宪法第九条,就会连选择战争还是和平的自由也被剥夺”。
2014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提出集体自卫权,指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受到武力攻击时,虽不是对日本的直接攻击,但日本可动用武力进行反击。而大江健三郎认为,这彻底颠覆了日本的和平宪法。
大江健三郎将思想、言论与行动结合起来,联合国内外维护和平宪法的人士,把护宪运动上升为“和平生态学”。
他在小说《水死》中,借助英国学者弗雷泽写的文化人类学巨著《金枝》里的杀王意象,隐喻人们必须杀死自己体内的“昭和精神”,即“超国家主义精神”。
虽然在日本年轻世代中,一部分人已经淡忘了战争记忆,日本右翼政治家仍试图利用“周边威胁论”来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总有像大江健三郎这样的进步知识人,用文学和自己的力量维护和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