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临时流动性便利(TLF)等。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一、利率传导机制
我国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利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使得货币市场中的货币数量增多,从而货币的价格——利率会下降,进一步影响到利率政策。
而利率政策的推进,会使得银行间同业市场中的市场利率下降,由于商业银行在银行间获得的货币资金成本下降,会使得商业银行在对吸收公众储蓄存款方面的需求就会下降,便使得各种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下降。
随着获得货币资金的成本——存款利率的下降,以及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转移,会令各种规模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随之下降,从而达到了降低我国国民经济中薄弱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融资成本,支持该行业的发展的目的。
但是上述利率传导机制是在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才会出现的,事实发生的传导路径也确实不尽如人意,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存在传导堵塞的现象。传导机制不畅通的原因如下:第一点,由于我国“利率双轨制”现象的存在,市场化的银行间同业市场中的利率与受到管制的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存款利率没有联动,使得货币市场利率无法有效地传导至存款利率。
第二点,由于我国银行内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属于两个不同部门的业务,并且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还存在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内部的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不联动,造成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负债端存款利率无法有效地传导至资产端的贷款利率。以上两点造成了我国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的不畅通,造成我国的货币政策意图无法得到完全实现。
而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正突破了上述问题存在的限制。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目的便是利用SLF利率引导我国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利用MLF利率引导我国货币市场的中期利率,而PSL利率和TMLF利率则引导我国的长期利率。以MLF利率为例,可以发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就是以MLF利率为主要组成部分形成的,即LPR使由MLF利率加点的形式构成。
当LPR新的形成方式改变后,不免可以发现,人行可以通过运用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传导至贷款市场利率。虽然传统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通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但是通过了新的传导路径跳过了传导不畅通的那部分,使得央行直接影响贷款市场利率,并由此有效的降低我国国民经济中薄弱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融资成本,能有效的达到央行调控的目的。
二、信用增进机制
信用增进机制本质上是在资产负债表传导机制上的一种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存款性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体之间的资产负债表是相互勾稽的,人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投放基础货币,将流动性注入到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
人行和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呈镜像,人行投放流动性属于增加资产,而商业银行则增加了其对人行的负债。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存款性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属于增加其资产,而融资企业则增加了其对商业银行的负债。
而信用增进机制的创新就在于中国人民银行利用新型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向银行体系投放基础货币时,不仅仅满足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使其可以有足够的货币资金向实体经济部门发放贷款,还为我国国民经济中薄弱领域和重点行业背书,向银行体系定向投放了国家信用,使商业银行将人行投放的流动性适用于对指定行业或领域的贷款发放。
但是,利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时,商业银行对贷款资金发放的对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肯定会对发放贷款资金的盈利性和发放对象的安全性进行考量,绝大部分的货币资金不会作为贷款向国民经济中薄弱领域和重点行业发放,只会导致货币资金在银行同业间进行空转或者造成产业结构扭曲,使得中国人民银行无法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中薄弱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融资难度,这也是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一个弊端。
但是,MLF的设计中便有效地避免了这个问题,当人行利用MLF投放基础货币,使包含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增加,直接增加了我国银行体系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而中期借贷便利相对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增加了合格抵押品这一设计,中国人民银行将涉及小微企业、“三农”等行业的优质信贷资产加入到常备借贷便利的抵押品中,在人行向银行体系释放流动性的同时,也利用国家信用为特定领域和行业进行了背书,为特定领域和行业增加了信用。
而常备借贷便利、补充抵押贷款等也是类似的信用增进机制,只不过每个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针对的对象不同。因此,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信用增进机制通过为特定领域和行业增加信用,可以有效的解决特定领域和行业融资难度大的问题。
三、激励相容机制
激励相容的目标是利用激励手段令个人与集体的目标相一致,而激励相容机制也是如此。由于小微企业、“三农”等国民经济薄弱行业存在信息不对称、资产规模小、管理构架单一以及信用风险等问题,使得其不良贷款相比于中大型企业较多,从而商业银行不愿向其发放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提高存款性金融机构向国民经济薄弱行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要求。激励相容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为负向激励,本质上其实惩罚措施,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设定向国民经济薄弱行业发放贷款额度的考核目标,每月会对达不到考核目标的商业银行进行惩罚。
这种惩罚制度虽然会让商业银行快速的接受央行制定的信贷政策,但由于伤害到了商业银行的利益,该制度从未根本性地达到激励相容的目的,商业银行只是行动上将目的与中国人民银行保持了一直,并不是主动地将货币资金向国民经济薄弱行业进行贷款发放,可能会引起商业银行的消极做法。
第二种为正向激励,实质上为奖励措施,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样会设定一个向国民经济薄弱行业发放贷款额度的考核目标,但是未达到考核目标的商业银行并不会受到惩戒措施,而是那些达到了考核目标的商业银行会受到相应的奖励措施。
这个制度能大大提升商业银行向国民经济薄弱行业发放贷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达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目的,又能提供给银行更多的流动性,实现了人行和商业银行双方受益的目标,更接近于激励相容机制创设的初衷。
以银监会曾于二零二一年发出的一篇公告为例,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法人存款性金融机构办理向小微企业定向发放的贷款并且延期多于6个月,中国人民银行会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向符合条件的中小型银行发放贷款额度1%的奖励资金。
而新型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也存在类似的机制,存款性金融机构在次季度的TMLF额度会以本季度向国民经济薄弱行业定向发放贷款额度的增量为依据进行确定。
可以看出,我国新型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更青睐于正向激励机制,既可以有效地达到人行的政策意图,向特定行业定向释放流动性,也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对定向发放贷款的积极型,有效的解决了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惜贷”现象的发生,也减小了民经济薄弱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融资难度。
四、信号传递机制
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在货币市场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使部分主体存在资金风险,从而使得货币产生风险溢价。而如果社会公众产生了一致性预期,则不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信息传递机制正是中国人民银行透过操作新型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向社会公众及市场有目的的传递政策信息及意图,使社会公众及市场产生一致性期望,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从而使风险溢价下降,最终使得国民经济中薄弱领域及重点行业的融资成本下降,有效地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其真实的政策目标对新型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而社会公众和市场会根据人行的政策目标会提升对国民经济薄弱领域和重点行业的信心,从而对定向调控的目标达成一致性预期。
信息传递机制的路径主要分成两条:第一条是,中国人民银行将明显的政策目标伴随着新型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一起发布,然后社会公众和市场会根据政策目标进行成本和收益评估,然后存款性金融机构根据资产负债情况,对定向调控的目标进行合理投放信贷资金。
第二条路径是,当中国人民银行将带有政策意图的新型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投放市场之后,商业银行会降低本身的预防性货币资金需求,从而将货币资金向特定的领域和行业发放信贷资金,使得货币市场中的流动性增加,造成利率水平下降,从而有效降低国民经济薄弱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融资成本。这两条路径一条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等特定行业的融资难度,一条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等特定行业的融资成本,两条路径的合并作用,可以有效地达到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