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4月25日,“婴儿高铁上哭闹女子和宝妈对骂”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据报道,近日行驶在重庆的某次高铁一节车厢内,两名女子发生激烈争吵。网传视频中,前排女子对后座带娃的女子怒吼,称自己本想睡觉,后排婴儿却一直在耳边吵闹。宝妈也和这名女子互骂,声音响彻整个车厢。两人的对话显示,前排女子是一名孕妇。
高铁上乘客之间发生冲突的事情并不少见。譬如,去年在宜兴开往南京南站的G1482次列车上,因打电话声音大,两男子发生互殴最后双双被拘;在一辆从南昌开往济南的高铁上,两名女乘客发生言语冲突,继而撕扯殴打。无论是互殴还是对骂,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公共场合叫人不忍直视。
就拿孕妇和宝妈对骂事件来说,如果任何一方能换位思考,这场“骂战”就能避免。坦率地说,这两位女子都不适合吵架,一个是孕妇,气大伤身不利于腹中胎儿;一个是怀抱婴儿的宝妈,吵架容易吓到孩子。可两人在吵架时不仅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还给其他旅客造成了不良影响。
“旅途愉快”是高铁上的高频词之一。原因在于高铁车厢不是发泄情绪的私域,而是众所周知的公共空间,无论谁在公共空间制造“坏情绪”,对其他旅客都是一种“污染”,所以一个愉快的旅途既需要他人自律,也需要个人自觉。当每一个人身处公共空间,实际上变成了“公共人”,既要适当控制个人情绪和私欲,也要兼顾公共空间其他人的利益。
不管旅客在高铁上互殴还是对骂,都是缺乏公共意识的体现。反观高铁对骂事件,既打扰其他旅客休息,也破坏了车厢里的氛围,让本该愉快的旅途,被吵架“坏情绪”所打破。
所以,对骂事件当事人要反思自己,是“私欲意识”膨胀,还是“公共意识”缺位?同时,事发高铁乘务人员也要反思,当两名女乘客对骂时,自己是否及时出现化解矛盾?此外,铁路企业要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减少此类事件发生,促进乘客更加和谐和睦。
显然,办法是有的,比如提供“静音车厢”和“不静音车厢”,让旅客根据需要自主选择。需要在高铁上休息的旅客就可以选择“静音车厢”,带小孩的旅客、需要打电话的旅客可选择“不静音车厢”。如此一来,各取所需就能减少矛盾冲突。
目前,已经有多趟高铁提供了“静音车厢”服务,旅客购票时可选择带有“静”标识的车次。在静音车厢里,车厢语音播报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40%,乘务员提供一对一的到站提醒服务,旅客也需要配合遵守“静音”约定,这就能减少“噪音”打扰。但目前没有“不静音车厢”,这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服务。
如果高铁也能提供“不静音车厢”,建议带孩子的旅客、电话较多的旅客、喜欢娱乐的旅客、聊天的旅客等,选择这种车厢。由于这种车厢早就标明“不静音”,那么选择这种车厢的旅客就会接受适当的“噪音”,而“噪音”引发的矛盾就可避免。希望“高铁对骂”事件能提醒铁路企业探索“多元车厢”。
如果高铁企业能围绕“静音车厢”和“不静音车厢”做足公共服务文章,相信有助于提高上座率,并进一步提高高铁的市场竞争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