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我国计划开展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未来还将建火星科研站 世界新要闻

在2023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在发言中表示,我国提出建设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开展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将对50米级小行星进行超高速撞击,并对动能撞击效果在轨直接评估;未来还将建设火星科研站,开展长期可持续探测。

探月工程四期将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深空探测包括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太阳探测和其他空间探测活动。当前,我国在深空探测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刘继忠介绍,我国探月工程四期正在稳步推进。通过实施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我国将在月球南极区域构建由月球轨道器和月面探测器共同构成的无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其将具有综合控制、信息通信、智能操作、科学探测等功能,综合管理设施作为科研站的指挥中枢,利用科研站的科研设施还可以开展各类科学研究、试验及原位资源提取和贮存,资源探测开采和月面运输操作将由智能机器人承担。

“无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将初步具备月球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刘继忠说,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是月球科研站的“先导队”,而在后续的建设中,我国提出建设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

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功能将更加完善,其将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天地往返、月面可靠和地面支持等保障能力,不仅将打造月基科学试验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科研公共平台,还将推动相关技术跨代跃升,并未更大规模的月球探测、开发利用、人类活动设施奠定基础。

“我们现在正在和国际同行进行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规划对接和交流,并倡议成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组织。”刘继忠说,期待通过对月球进行“考古”破解月球起源和演化问题,揭秘宇宙的黑暗时代和黎明时代是如何演化的,并探寻类地球生存环境的本质。同时,还将进行月球生态实验和基础科学实验,对月球能源、物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未来深空探测将向太阳边际进发

围绕小行星探测,我国不仅计划将在2025年实施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还将开展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刘继忠将这次任务概括为“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计划从中获得撞击所造成的地形变化和溅射物分布等效应和机理,丰富我们对小行星演化的认识。

2030年前后,我国航天任务将结出硕果。刘继忠介绍,我国载人登月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后续还将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器计划2030年前后在海南文昌发射,两探测器分别环绕木星、到达天王星。火星样品返回地球也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火星取样返回任务将突破火星表面取样封装、起飞上升、轨道交会、样品转移、行星保护等关键技术。

火星科研站的概念也已经提出,其将成为火星探测的基础平台。根据目前的规划,火星科研站将包括火地往返运输系统、火面长期工作支持系统、火面运输与操作系统及科研设施集群,将深化火星的科学认知和资源开发。

面向更远的深空,未来,我国的航天器不仅计划飞到距太阳仅0.05天文单位的地方看一看,还将向太阳边际进发。1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而我们的目标将是100天文单位外的临近恒星际空间。刘继忠表示,这将为认知太阳系和系内行星特征、探索地外生命作出中国贡献。

当然,深空探测的开展,离不开重型火箭这一款“交通工具”。刘继忠介绍,我国将在2033年前后实现长征九号两发试验箭飞行验证,并将开展一子级海上定点返回试验,构建重型运载火箭能力体系,突破两级完全重复使用关键技术。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