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短讯!千古绝唱长城长(之二)

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独特的地理环境,正如《易经》所云“地势坤”,修建长城,成了北京固土安疆、承载炎黄使命和华夏兴盛所必须。


(相关资料图)

燕居战国七国的东北部,国力甚强,版图较大,东南屏大海,是天然屏障。因北面常有胡人南下骚扰,西面又有秦国崛起并每每有称霸之心,其间还有赵国相隔。为了防御,修筑了北长城和南易水长城,以防胡和赵秦。

史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等以拒胡。”造阳就是今河北怀来,襄平即今辽宁辽阳,渔阳即今怀柔,右北平即今天津蓟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大将蒙恬将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自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燕、秦之后,计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明七个朝代在北京境内修筑过长城。终明一代,近300年统治的稳定,有赖于长城的修筑,也给后世留下了千古弥珍。

北京地区的长城沿线共有140-150座城堡,分布在门头沟、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平谷6个区,格局为东西、北西两个体系,二者在怀柔会合,此结合点称为“北京结”。大小关口有数百之多,大型有将军关、墙子路关、大黑关、司马台关、古北口关、白马关、黄花城关、八达岭关、居庸关等,大多数关口至今尚存,仍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民族意志灿然美。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起始于战国时期的长城,发端于昆仑山的黄河之水,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2000多年来,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中华大地逶迤绵延,不断从建筑之美焕发出物象之美、地域之美、生命光彩,不断从表象中升起精神之光,喷薄出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生生不息的灿然气韵!

犹如巨龙卫中华。“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这首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表达出中国人以龙为中华民族象征的宏伟意境。《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遍及山东、天津、北京、河北、河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市的长城,便犹如一条巨龙,承接天象,把建筑之美融入自然山海的“道法自然”之中。它,在五万余公里的中华大地“龙行天下”,与天地同和,所到之处风生水起,大地增辉,气象万千,景象之巍峨长卫中华。

“巨龙”发端于春秋时期的齐、楚。“连峰五道开,绵亘绕重关。曲径随流水,长城锁乱山。”这首诗描写的便是位于今山东省中部,横亘东、西的齐长城。此长城蜿蜒于长山岭、梯子山、五道岭之巅,行走于长清与肥城的交界线。所行之处,把泰山、沂山一线相连,行走自然。据记载这是最早之长城,东西横亘,绵延千里,气势磅礴,如一条展开的“游龙”,“锁乱山”而行齐鲁大地。

楚长城,又称方城,整体呈“冂”形,似一条“盘龙”,在今河南省南部,分北、东、西三部分。楚长城起自今邓州市,沿湍河北上,经内乡县、西峡县,从郦县故城北达翼望山,折向东行,沿伏牛山脉,经嵩县、南召县,至鲁山县东南入叶县,经方城县、泌阳县、抵唐河县,全长300公里。以土为主,无土之处,累石为固,也有“虽无基筑,皆连山衔接”,以山险为墙,如大关口,位于伏牛山东麓,坐落于山腰,为群山汇集之地,地形十分险要。

楚长城似“之龙”首尾呼应,使楚成为“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成为“地方五千余里”,疆域最大的国家。正如《水经注》云:“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使楚一度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继齐、楚之后,魏、燕、赵、秦及中山等诸侯国纷纷依托地形地貌,俯天以察国情而构筑起“龙行天下”的长城防御体系,维护疆域安定。

魏长城行于黄河之南、之西,是绕水而居的“土龙”,与黄河的“水龙”形成“二龙护魏”之势。河南长城,由今河南原武黄河故道南岸向东至原阳县东南,折向西南郑州,至密县境内,长200公里;河西长城,自今陕西省华阴县以北,渡渭水,过大荔,经蒲城、白水,折东历澄城、合阳、韩城,直抵黄河西岸的陡壁处,长约200公里。然而,地处中原腹地的魏,最终因四面受敌等因素被强秦所灭。

《战国策》云:“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燕,幅员辽阔,南与齐、赵相接,北与东胡等游牧民族毗邻。从公元前348年至前279年,燕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分段,逐步修筑起南、北“护国龙”——南长城,西起太行山东麓,东至子牙河西岸,中间大部分沿着古易水北岸延伸;北长城,东西走向,自造阳至襄平,以固卫燕的疆域稳定。

标签: 中华民族 道法自然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