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关注 > 正文

中国农大涿州实验场:“诺亚方舟”渡众生

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安置点青年志愿者清扫垃圾。受访者供图

初见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场长段刘伟时,他正站在挖掘机的铲斗里,一路从满是泥水的街区过来。


(资料图)

连日来,受暴雨洪水侵袭,涿州市防汛形势严峻,处于涿州市西郊东城坊镇的中国农业大学涿州实验场被洪水围堵,一度成为一座雨中“孤岛”。

8月4日14点53分,记者搭乘救援队车辆前往涿州城西北街与涿涞路交叉路口积水较浅区域,后乘坐挖掘机得以进入位于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内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安置点必经之路主要街道涿涞路水位已有所下降,但仍有部分路段积水超一米。

据附近村民介绍,“前两天涿涞路积水最深时有两米多,里面几个村的人根本出不来。”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2300名在场科研师生、人才家园业主、实验场教职工及家属,处境艰难。

保住!保住!

7月29日,实验场就得到了未来要下暴雨的消息,“我们当时就预测,这次的降水量可能很大,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场办公室主任何海波说,实验场提前做好了防汛预案,在每个场区地势相对低洼的位置都垒起了沙袋。

“都感觉雨会很大,但以为再怎么大,也顶多就是地势低的地方积点儿水。”一名职工坦言情况发展让人始料未及。随着雨势渐大,场区附近街道的积水在短短半个小时内就涨了起来,并不断倒灌进实验场一分场的多块实验田。

眼看着一分场的农田全泡了水,紧邻的三分场围墙也摇摇欲坠,是继续观察雨势加强防线,还是迎击洪水,将它控制在涿涞路以西,自然引流到三分场旁的废旧矿坑内,这对实验场来说是个艰难的抉择。既要保住位于核心区域二分场内国家几十亿的重点科研项目,更要保证场地师生和附近村民的安全。

“都得保住,要坚决实现洪水不过涿涞路!”三分场职工在涿涞路西侧迅速堆起了两米高的沙袋,国家重大科学装置——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大设施项目则在涿涞路东侧迅速堆起了沙袋防线,以保证洪水不漫过涿涞路进入设施内。

而在三分场场部的办公区域内,洪水越积越多,已到涿涞路中线,三分场的职工们为了保住更多的重点项目,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分场内多段围墙被洪水冲倒,场部被洪水淹没。漫过三分场场部,洪水得以流向附近一处约600亩、深25米的废旧工坑内,分流了大部分向核心场区奔涌的洪水。

有难题就想办法解决

百余项国家科研平台和设施是保住了,但实验田却是怎么都保不住了。暴雨对于很多农田来说,是“灭顶之灾”。

作物与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孙蕤丹所在的课题组有大片的玉米地在涿州教学实验场内种植,这段时间她的实验正进入关键阶段,一听说外面下暴雨,“当时就感觉心里慌极了。”考虑到人身安全,她和同课题组的同学们一直熬到雨停,第一时间跑到了实验田。

玉米大片倒伏,地里的积水有齐腰高,“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刚一看到这样的场景还是难受。”正扎在地里做抢救工作的孙蕤丹有些感慨,“这块田不仅是某一个实验课题,有一些育种是几代人的努力成果。”

但有难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难题,“搞科研的路很漫长,哪有不经历几次失败的,农学人一路传承下来的就是乐观和奋进精神。”孙蕤丹说。

一株一株地扶起来,一块田挨着一块田地耐心解决。农艺与种植专业的李婕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经过暴雨洗礼,她对农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我们做实验尚且如此痛心,农民种了一年的庄稼,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那可能是一家人一年的生计。”

“这样的极端天气下,才真切体会到农民的不易,学习农学具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了,以后通过一代代的努力,我们会研制出更多耐受极端天气的新品种。”李婕说,这也许是未来要攻克的新方向。

和玉米地同样面临严峻考验的还有实验场内的鸡舍。

“实验场周边道路全部被淹了,玉米、豆粕等原料运不进来,暂时就配不了饲料,这会影响养鸡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后孙宝盛的科研项目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但由于雨势太大房顶漏水,雨水打湿的饲料已无法使用。“我们拿出了之前多配出来的饲料,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在鸡舍进行的实验项目,水、电任何一样都不能少。“因为一旦缺水,夏季高温,无法给鸡供水会出大问题,断电就更没法养鸡了,风机停了,时间长会造成大龄鸡大面积缺氧而死。”实验场东鸡场负责人曹克军为了保住学生们的实验项目,从7月31日晚上就一直在鸡舍值守,每晚要去发电机房至少看4趟。

要自救更要救人

“我们村全都泡了,没地儿待只能上这儿了。”丁家庄村谭大爷家的房屋受损严重,“家里房子、庄稼全完蛋了,我和老伴儿在这儿待两天了,家里现在水电全没有,回去也没法住。”谭大爷说,7月31日洪水冲袭丁家庄村后,村里灌满了水,他及时从村里出来,原本想投奔亲戚,但积水太深,根本走不出去,于是就跟着村里大部分人,集中到了中国农大的实验场。

实验场场部办公区没有积水,保证配电的电力组三班倒维护着场区内电力供应,供水没有中断。在洪水的包围下,周边6个村的村民被安置到了这只“诺亚方舟”中。

7月30日凌晨,大量受灾群众开始聚集到实验场。“开5号院让大家住进来”,但仅两小时场地就住满了,“再开求是楼、稼穑楼东西报告厅”,不到半天时间场地又再次满员。随着不断有受灾群众转移至实验场安置点,最高峰时段,安置点内受灾群众达2000余人。

“把办公室老报告厅、稼穑楼107会议室、二楼两个会议室全部打开供群众居住。”实验场安置点成了目前涿州西部最大的安置点。在全力保障了百余项国家重大项目未遭受严重损害,保障场内职工、在场师生、人才家园业主共2300余人人身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的同时,实验场为周围受灾群众开放了9处场所,提供了住宿床位500余个。8月5日经协调再次募集了1200张折叠床。

虽处孤岛但不是孤军奋战

由于实验场往常假期用餐人数不多,所以这个暑期就没储备那么多口粮。危难时刻,口粮成为安置受灾群众面临的最大挑战。

“7月31日,爱心人士、企业送20斤包装大米20袋、面粉20袋;8月2日,丁庄书记路刚带领村民捐赠羊6只,鸡蛋400斤;8月3日大团柳村民捐赠蔬菜200斤;8月4日宁村村民捐赠蔬菜150斤,企业捐馒头1500个……”这几天,实验场食堂负责人沈建华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每一笔接收到的爱心捐赠。

“若没有这些捐赠,根本撑不到今天。”沈建华说刚开始安置受灾群众的时候,“最让人发愁的就是找物资,每天4000多人次吃的咋弄?”从7月30日晚上就开始连续奋战的他,说话声音都变得沙哑。

暴雨初至,大量受灾群众涌入实验场时,实验场仅有200斤主粮,“这些粮,用不了半天就吃完了”。

为确保在实验场安置点的每个人都能吃上饭,职工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我们把菜地里能吃的菜,不论大小,全都给摘了,把库里的麦子拿出来,找到了周边还能正常运转的爱心企业现磨成了面粉,解决了短期内的问题。”

8月2日,涿州市政府协调部队等单位通过直升机投放了两吨方便面和火腿肠等物资。

虽地处孤岛,但不是孤军奋战。涿州教学实验场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政府供应、企业捐赠、村集体和村民自发提供物资,各方支援开始源源不断进入安置点。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校长孙其信听闻实验场所在涿州遭受洪涝灾害后,第一时间致电实验场,“要想尽一切办法努力保障师生、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为赈灾提供了专项资金。

目前实验场安置点内共储备面粉4000斤、大米2500斤、鸡蛋400斤、蔬菜1000斤、矿泉水150箱、猪肉350斤,能够满足在场师生、职工、受灾群众一周左右的生活供应。

“我们是00后,我们不怕累”

8月4日中午,记者推开了场区稼穑楼一楼会议室大门,屋内桌子上、凳子上、沙发上、地上横七竖八躺着趴着10几个年轻人。他们中有很多人一整夜没睡,有的已经连续奋战了48小时。

“30号晚上这里大概来了600多人,后来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从附近村里转移安置到实验场的路豪是村子里少有的青壮年,看着大批的受灾群众不断转移进来,他主动站出来做起了志愿服务。

“一般是来一批人,登记好,再等一批人,再统一带到住的地方。”但7月31日晚上3点左右,实验场内突然涌进了一大批受灾群众。

“那时候真的是手忙脚乱,要把来的人一一分类,按年龄和身体情况,分别带去老人住所和年轻人住所,真的感觉分身乏术。”从稼穑楼到住地,那条大概300多米的路,路豪已算不清一晚上折返了多少次。

家住附近的李嘉皓在场区做志愿服务已经两天了,从操场到体育馆再到受灾群众住地,他来回搬运着各种物资,脸上密密麻麻的汗珠止不住地往下流。“昨天进来了一车菜,我们卸了大概几百斤。”尽管物资很多,活儿很重,但李嘉皓一直觉得,“大家来了这里要吃饭要喝水,安置点里老人多,我们年轻体力好,我们来搬天经地义。”

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2022级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吴寒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暑假后刚回家的他,就遇上了暴雨,“我本来是来这儿避难的,但看着那么多无助的村民,看着一个又一个00后站出来了,我真的坐不住。”

他开始主动帮助镇里派来负责安置受灾群众的工作人员,一起搬运物资,维持秩序,登记情况,安排床位,清理垃圾,室内消杀……

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20余人,为了更好协作,这些年轻人开始分工分组,根据灾民需要,划分了职能不同的服务小组。

“我们观察到,第一天食堂在开餐的时候,人非常多,为了保证安全,维持打饭秩序,我们设置了秩序组,还有搬运组,安保组。”吴寒说,大家分工不同,但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让村民在安置点生活得好。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周呈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热门资讯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