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
近期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关于美国策划去年“北溪”管道爆炸的报道引起各界的关注,虽然很多西方主流媒体似乎对这一报道选择了沉默,但不少专家、记者和分析师纷纷加入对爆炸案真相的调查。然而,各方媒体人士和专家在各种讨论后似乎都在暗示,真相可能会被继续掩埋。
【资料图】
幕后黑手无法揭露
芬兰《赫尔辛基日报》针对赫什的报道,采访了多位北欧的潜水员。其中不少曾经在军队服役的潜水员都认为即使“北溪”爆炸案的罪魁祸首已被查明,但也可能不会被揭露。瑞典国防大学的前潜水员和研究员帕德里克·胡尔泰斯特伦表示,“北溪”爆炸案的罪魁祸首可能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谜,“安装炸药并不是那么复杂的技术,我相信有许多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
他认为因为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时间安装的炸药,这使得找到罪魁祸首变得困难。胡尔泰斯特伦分析认为,安装时间可能发生在“爆炸前的一天、一周、一个月或几年”。由于管道发生爆炸的区域海上交通繁忙,使得进行追溯和调查更加复杂,每天都有几艘船会通过这一区域。胡尔泰斯特伦提醒说,尽管该地区的国家都使用雷达系统,但雷达无法分辨出这是哪艘船或属于谁的船只。许多船只都有一个信号转发器,用于公开其身份信息,但是如果需要,军方的船只都可以关闭转发器或窜改其发送的识别数据。胡尔泰斯特伦甚至不相信真相会被查明。“我不想推测罪魁祸首,因为我不知道。”
另一位芬兰潜水员尤哈·福林克曼认为,针对“北溪”管道的调查已经进行了很久,他相信各国手上可能都已经掌握了一些关键证据。因此,调查结果未被披露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发现。“可能是完全清楚发生了什么,但出于某种原因各国不想说出来。”
福林克曼相信调查这样的海底爆炸确实存在一定困难。管道的爆炸可能影响了海流,以至于留在海床上的痕迹已经消失,例如来自潜艇的痕迹和爆炸后的残留物。而且即使在检查中发现了使用的炸药来源,也不足以证明谁是罪魁祸首,因为真正的幕后黑手确实有可能去模仿其他国家的爆炸物技术。而要对爆炸的幕后黑手进行起诉或者追责将可能特别困难。即使专家们在调查中就可能的罪魁祸首达成一致,在法庭上证据也不一定足够。福林克曼觉得“幕后的大玩家往往会冷静地否认一切。”
真相会影响美欧关系
一位欧盟外交官近期向欧洲媒体“能源情报”透露,如果出现关于“北溪”爆炸案的证据,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新闻事件”,他表示欧盟也注意到了最近关于赫什报道的各种争议。另一位欧洲外交官表示,这些指控如果得到证实,将损害美欧关系,但他认为赫什的报道本身不太可能被证实,所以“至少在表面上”还没有损害美欧关系。
参与“北溪”项目的业内消息人士表示,西方政府显然会否认该报道,但正如赫什的报道中所描述的那样,这样行动确实听起来“似是而非,但是可行”。他暗示报道中的许多细节应该很容易被验证或否认,但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欧洲现在对俄罗斯的情绪如此消极,即使得到证实,“真相也可能会消失”。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以能源安全为由反对“北溪”管道,不断警告欧洲过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风险,这样的声音在奥巴马、特朗普和拜登政府中一直持续。2022年2月初,拜登表示,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不再有‘北溪’管线,我们将结束它”。
去年9月,爆炸发生几天后,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就表示,美国将从“北溪”管道遭受的破坏中受益。佩斯科夫暗示,美国液化天然气供应商更希望避免与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竞争,他提醒各方应该注意拜登在2022年2月份的言论。
调查记者之间的争论
赫什的报告在欧美媒体圈同样也掀起了巨大波澜,各方媒体记者和开源情报分析师纷纷下场,对赫什的报道是否可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赫什发布报道的Substack平台上,一位从事开源情报分析的作者奥利弗·亚历山大对赫什的报告作出了回应,他认为赫什的报道更像一篇军事题材的小说作品,里面大量的细节需要核实。
例如亚历山大直接展示了美国海军的潜水员操作手册,并对比了赫什报道中提到的挪威舰船的公开采集航行记录。他分析认为,根据航行记录和美国潜水员的操作要求,潜水员应该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水下安装炸药。还有反驳赫什报道的记者提出,根据开源跟踪数据,当时挪威军队的飞机和舰船的轨迹与赫什的报道并不一致。
但也有不少专业人士表示,开源信号跟踪不会告诉我们飞机的转发器是否被关闭或被修改,或者飞机的航行路径是什么。在如此大规模的演习中,有些飞机不会公开定位,特别是如果演习的目的之一便是试图确定俄罗斯的跟踪能力。
此外,不少西方媒体人都提到,赫什的报道更像是根据单一消息来源进行的推测,认为这是很多美国主流媒体不愿意发表这一报道的原因。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熟悉赫什的调查方法,就知道他不会根据“单一未具名来源”撰写文章。
考虑到赫什可能的消息来源是部分美国政府高层内部人士,他或许不愿意透露的目的就是要保护他的消息来源。尤其是从奥巴马政府开始,美国会追查任何泄露国家安全委员会消息的政府官员,并进行秘密起诉。“不能让赫什提到自己的名字”恐怕是很多美国官员的共识。
(本报赫尔辛基2月17日电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邓宇飞)
【环球聚看点】“不能说的秘密”——“北溪”爆炸案真相难见天日
【记者连线】 近期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关于美国策划去年“北溪”管道爆炸的报道引起各界的关注,虽然很多西方主流媒体似乎...
当前快看:列车脱轨、化工厂起火……美国事故不断原因何在
当地时间16日,美国一列货运列车在密歇根州范比伦镇发生脱轨事故。货运列车其中一节车厢装有危险化学品液态氯,所幸脱轨车厢中没有危险...
头条焦点:走进区域看发展,重庆看些啥?
2月1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重庆市委网信办、四川省委网信办、中国经济网共同主办的“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
全球快消息!全球连线 | 苦尽甘来!中企公益项目让巴西原住民喝上汩汩清泉
新华社巴西若昂卡马拉2月18日电(记者陈昊佺)巴西若昂卡马拉市原住民社区的居民们今年初圆了一个梦,当他们拧开社区取水点的水龙头,流...
快看:尼泊尔旅游市场积极筹备 期待中国游客到来
“高山之国”尼泊尔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随着中国游客出境游的热度逐步升温,尼泊尔的旅游市场也蓄势待发,希望随着中国游客的到来...
美参议员演讲遭打断,抗议者喊“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气候危机才是”
【环球网报道记者祁玥】综合美国有线卫星公共事务电视网(CSPAN)和英国《独立报》消息,美国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乔希·霍利当地时间16日...
【见·闻】日本喷气式支线客机自主研发项目折翼 顺应形势的战略选择?
媒体及业内分析认为,飞机制造技术...
天天快播:肯尼亚预计2026年解决债务危机
肯尼亚财政部长恩朱古纳·恩东乌近...
快看:“中国周”活动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举办
由比利时鲁汶孔子学院组织的“中国...
今日热门!广东台山市与巴西圣若泽多斯坎波斯市签署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备忘录
巴西圣若泽多斯坎波斯市政府当地时...
新西兰旅游界期待中国游客到来
自年初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将新西兰列...
尼日利亚石油产量达160万桶/日
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甘肃省公航旅集团与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
2月17日,甘肃省公航旅集团与兴...
热推荐: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将于3月28日至31日举行
记者17日从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获悉...
全球报道:货运增长 人气回升——广西边境商贸旅游复苏见闻
春节过后,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凭祥...
天天精选!安徽合肥软件产业公共服务中心正式揭牌
2月17日,“2023合肥软件产业公共...
西凤酒2022年度全国经销商、供应商表彰大会即将举行
为奖励表彰过去一年为西凤酒市场发...
工业原料产销两旺——在老工业基地吉林感受经济发展信心
石油石化产品的生产加工位居工业产...
世界滚动:贵州今年计划投资1150亿元建设公路水运
2023年贵州省公路水运计划完成投资...
最资讯丨全球连线|看好中国市场 在闽外企持续加码深耕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扩大开放...
天天速看:金上—湖北特高压工程、通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建
记者从国家电网获悉,国家电网金上...
全球速看:小沧畲族乡:湖光山色里的绿色振兴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位于...
开闸放水保春灌、采用施播一体机……春耕关键时期各地抢抓农时保生产
眼下正是春耕的关键时期,田间地头...
热评丨“小修小补”正回归 城市管理“绣好花”
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让修...
环球快讯:人民网评:以重大主题展现活力的中国
春天来了,处处流淌着暖意,处处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