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正文

(遇见中国)“两个国家的友谊,从小种子开始”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茂盛柴安东鲁子奇):因为向往,他们来到中国;因为梦想,他们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

在山东青岛,有一位俄罗斯朋友卡佳。她从小学习中文,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长大后来到中国,更与这里的人们结下了“血脉情缘”。她义务开设中俄“国际课堂”,为文化交流而奔走在城市和农村,用一点一滴的努力,为两国友谊播种一颗颗种子。

“同学们,现在咱们先读音节,然后跟着老师要读单词。这是房子吗?是,这是房子......"即使在疫情期间,山东省青岛市太行山路小学与俄罗斯连线开设的俄语课堂仍然在坚持。课堂上,卡佳正在把俄罗斯老师的话,翻译给中国学生。


(资料图片)

青岛小学生和俄罗斯学校连线国际课堂,卡佳担任翻译

卡佳1986年出生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距离中国只有30公里。卡佳从10岁开始学习中文,这让她从小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家有一本相册,很大的一本书,专门介绍中国各个城市,有很多照片,北京、武汉、西安…… 作为小孩来讲特别愿意看这些照片,感觉特别神奇。我想知道(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人怎么长得跟我们不一样。”

2006年,卡佳参加学校夏令营第一次来到中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碧蓝的波涛和徐徐的海风,让她有一种圆梦的感觉。“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大海,但是家在阿穆尔河边,中国人叫黑龙江,但是我觉得这还不够。在青岛,在崂山,蓝色的大海,绿色的山,非常美丽的沙滩,那种美丽的感觉真的没法描述,我特别喜欢。”

毕业后,卡佳来到哈尔滨继续深造,她还在哈尔滨参加了义务献血活动,而且第一次得知自己是Rh阴性血。在中国,Rh阴性血约占千分之三,因其稀有而被称作“熊猫血”。由于拥有这种血型的人群很小,一旦有人需要急用,可能面临血源短缺的危险。这次献血经历让卡佳觉得,自己参加的定期义务献血活动更有意义了。“肯定有人需要的。虽然像这种血型的人比较少,但(定期献血)肯定能做一个小贡献。”

卡佳在青岛献血

后来,卡佳在哈尔滨结婚成家,并准备生产第一个孩子。对于能否找到足够的Rh阴性血,本来还有些担心,但当地“稀有血型联盟”的成员们很快就主动联系了她。“生孩子也需要备血,所以我在哈尔滨生第一个宝宝的时候,我需要血,因为一般的医院不备Rh阴性血。他们说没事,你需要我半个小时给你送过去。我感觉特别心里特别温暖。”

与中国情缘越来越深,卡佳一直想多为这里的人们做些什么。来到青岛以后, 2017年她主动找到女儿所在的太行山路小学,希望可以义务开设俄罗斯语言文化课,又联系母校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第四中学,穿针引线、沟通协调,国际课堂终于成功开课。“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开设双语学校,但是高校这个阶层已经太晚了,从幼儿园、小学一层一层上去,出一个人才,到大学时候很自然了,不需要从头学俄语。”

卡佳认为,教授语言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两国的孩子能够了解彼此的文化,从小建立亲近感。在她的课堂上,俄罗斯套娃、传统节日食品、俄罗斯家用物品,都让孩子们感到新奇有趣。“我展示俄罗斯一些传统的东西,不是光看到图片看,给他们现场去拿,摸一下,或者做传统的菜,他们特别喜欢。”

卡佳在给学生们介绍俄罗斯文化

为了让交流更加深入,卡佳尝试联系俄罗斯普希金俄语学院,但却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对方虽然很感兴趣,但学生都是成年人,只和大学进行交流,给小学生讲俄语是个新的挑战。经过卡佳的反复沟通,普希金俄语学院重新编写教案,专门邀请了一位俄罗斯小姑娘,与中国同龄人交流。“你好,我11岁。俄罗斯同学介绍俄罗斯,咱们也是介绍你们的家乡。”

2019年,卡佳将国际课堂带到了安徽马鞍山,在卜陈村叶连平老人开设的公益课堂上,当地留守儿童与俄罗斯孩子一起分享各自的文化习俗,这让叶连平老人很感动。叶连平说:“我们离得这么远,但是同学们,中国和俄罗斯的青少年,心是永远在一起的!”

现在,卡佳回想起在留守儿童课堂的那段日子,依然十分感慨。“那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一个经验,印象特别深刻。”

卡佳说,再过几年,自己在中国生活的时间就超过在家乡俄罗斯了,这里已经成为她的第二个故乡。她希望带动两国更多的孩子们互相了解,为中俄友谊播种一颗颗种子。“就像我,因为小时候开始学中文,所以特别特别喜欢中国,最后影响到了我的人生。两个国家的友谊,是从民间的关系开始的,就是要有一个小种子,从小时候开始。”

标签: 哈巴罗夫 太行山路 中国文化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