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浙江临海市一名小学生“火”了——去年他和妈妈发现语文教材上的一处配图错误,并给出版社写了信,没想到,今年新学期他们翻阅语文书,发现课本上的配图真的改了。
小学生发现教材编写的错误,写信给出版社,出版社回应进行修改,这样的事,近年来已经多次发生。不少网友认为,在给“较真”的小学生点赞的同时,也要反思教材为何会存在连小学生都可以发现的错误。
小学生发现教材编写中的错误、疏漏,出版社根据小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核查、修订,表明我国教材在编写、使用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使用教材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意见,将他们的合理意见吸纳到教材编写中,由此才能杜绝教材编写中的低级错误,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对于教材编写要听取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的意见,不少人认为只要编写、审核专家认真对待教材编写,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就可以杜绝出现低级错误,保障教材编写的质量。这强调的是编写者、出版社编辑与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的责任,不过,即便这些环节都尽到责任,教材也可能存在个别疏漏,还是需要通过听取使用者的意见来加以完善。
总体而言,我国教材编写主要强调完善三审三校制度来进行编校质量把关,这仍属于内部控制质量。由于教材使用者众,因此,应该建立开放的教材编写机制。具体而言,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时,要就准备编写的内容,听取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在教材投入使用后,也要及时听取使用教材的师生反馈。
在过去,由于我国采取统编教材方式,使得教材编写者并不太重视听取教材使用者的意见。在此背景下,出现小学生指出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出版社回应修改,就成为“美谈”了。这既显示出编写者和使用者的良性互动是多么难能可贵,也说明促进编写者和使用者的良性互动,更需要建立常态机制。对于出版社来说,除了要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坚持审校制度外,还需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教材的使用者。
在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出版社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是由学校的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自主选择是否使用教材,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为了吸引学校选择教材,出版社就必须重视学校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意见。我国的出版社、教材编写者,也应该有对所有使用者负责的意识,建立与教材使用者的良性互动机制。
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也要有批判、质疑的态度与探究的精神。教材是用于教学的重要工具,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照本宣科,而要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创新,由此也推进教材编写与时俱进。学生在使用教材时,要改变机械式学习,不再一味死记硬背知识点,而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带着问题、思考学习。
就如浙江临海的这名小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动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教材上的插图提出疑问,“梅花鹿是不可能遇上狮子的,狮子主要分布在非洲与印度,梅花鹿是在俄罗斯、中国还有日本,没有任何交叉的地方”。可能编写者在编写时,没有想到该画什么鹿,而是随意画一头鹿来配合文章。可见只有带有探究精神去阅读,才会发现编写中的细节问题。一定意义上说,建立编写者与使用者的良性互动机制,也能够让教材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