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该花的钱“掰成两半花”,政府“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是执政为民的具体、生动体现。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在寻常人家是精明;用“三公”经费“减法”助力民生福祉“加法”,在政府是以民为本是务实高效。随着经济增长逐步企稳回升,政府财政收入状况也将得到保障。在兜里“不差钱”之后,政府“过紧日子”的常态化纪律要求还能否得以遵从,才是真正考验节约型政府建设理念的时候。
2月23日,北京各市级部门在各部门门户网站及首都之窗网站同步公开2023年市级部门预算,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200家市级部门,部门预算全部公开。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北京财政收入预计保持低位运行,同时重大决策、重大任务和刚性支出资金需求量大,综合考虑2023年的收支形势,预计北京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将继续保持紧平衡状态。
一年一度的财政预算公开,都会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预算是各级政府部门的一份账本,钱往哪里花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只有充分实现预算“阳光化”,才能实现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打造“阳光政府”“高效政务”的目标才有根基。
从今年公开的预算看,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市级按照5%的比例压缩“三公”经费,已连续多年实施压减。严控会议、培训、课题等支出,对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可压尽压、应压尽压。把严把紧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预算评审等关口,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二是继续在重点领域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在行政运行、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建设、公用事业、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农林水、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领域,推动成本绩效从项目管理向政策、部门拓展。持续完善分行业分领域分层级的支出标准体系,在支出结构优化方面重点突破。
这两大特点不约而同指向一个目标:建设节约型政府,通过政府部门“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正如北京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所说,全市各部门必须将政府“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大力建设节约型政府,应对财政收支紧平衡压力。
将政府“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是执政为民的具体、生动体现。压缩“三公”经费,是北京连续多年立足政府“过紧日子”关注的焦点之一,现在是否还有压减空间?2023年市级部门预算给出的答案是:有。市教委比2022年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减少369.88万元,市水务局减少69.66万元,市发改委减少14.35万元……从更加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规模,到更加严格控制公务接待数量、规模和接待标准,再到新增购置部分新能源车辆,车辆加油等费用改为电费,实现“车辆运行维护费用”减少,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该花的钱“掰成两半花”,政府“过紧日子”就要有个过紧日子的样子。
与“三公”经费持续压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民生支出的“加法”。在2023年财政收入预计保持低位运行的形势下,把钱花在“刀刃”上更显功力。市商务局促消费重点项目支出预算安排63300万元,通过发放消费券、新能源车置换补贴,支持传统商圈改造、步行街建设,实施网络零售、首店、消费季等政策,综合发力,激发消费需求和市场信心,形成更大撬动作用;市教委支持幼儿园为2-3岁幼儿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预算安排2.3亿元;市水务局2023年计划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保障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防洪排水安全、支撑城市副中心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满足未来科学城、顺义后沙峪等周边地区约百万居民亲水近水的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过紧日子”才有意义。
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在寻常人家是精明;用“三公”经费“减法”助力民生福祉“加法”,在政府是以民为本是务实高效。随着经济增长逐步企稳回升,政府财政收入状况也将得到保障。在兜里“不差钱”之后,政府“过紧日子”的常态化纪律要求还能否得以遵从,才是真正考验节约型政府建设理念的时候。
当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施政必须顺应民之所望成为执政者心中不可动摇的信念,“过紧日子”也就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执政为民的寻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