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新社敦煌6月8日电 (记者 冯志军)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8日在敦煌莫高窟举行。项目计划对丝绸之路河西段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30余处石窟群历代各类题记,进行全面调查、整理与研究。
该项目将在对汉文、回鹘文、藏文、西夏文题记调查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敦煌文献、传世史籍、碑刻文献、地方志等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总结、归纳敦煌、河西石窟题壁文献,所反映的古代汉族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多种历史形态,探讨促进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经验。
该项目首席专家、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李国介绍说,项目将光谱图像分析技术及高清数字彩色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河西石窟壁题考古文献资料调查之中,并对河西石窟中的汉、回鹘、吐蕃、西夏文题记所反映的民族活动情况、书写年代、人名、地名、社会信息以及考古文献资料和语言文字学上的价值进行研究。
河西走廊(简称“河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莫高窟藏经洞出土5万多件文本,除汉文以外,还有吐蕃文、突厥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西夏文、八思巴文等多种语言文字。
李国说,今天敦煌地区现存洞窟中,有170余个为少数民族政权时期所开凿或修葺,壁画题记和艺术提供了认识历史上敦煌及河西多民族历史文化更为直观的描述,尤其是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方面的资料弥足珍贵。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主任荣新江说,在敦煌研究院牵头下,敦煌学发展到今天已有诸如图像研究、考古研究、数字化建设等很多成绩,但作为石窟整体研究,如果没有文字性的题记研究,总是不完整的。比如一幅壁画,如果有题记,就能为其进行非常确凿的历史文化定性。
荣新江表示,河西石窟的题记材料非常丰富,代表着丝绸之路上的一种多元文化景观,但这些珍贵的考古文献资料随着时间推移和自然因素影响,逐渐被风化侵蚀而褪色,甚至可能泯灭消失,因此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研究。
李国表示,据初步调查,河西诸石窟群中历代各类题记资料达数千条。此次将对上起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下止20世纪50年代,时间跨度约1300多年的多语言各类题记进行调研,最终形成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题记文献资料集。(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