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周涛):1967年,中国向刚果共和国,也就是刚果(布)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从此,一批批中国医护人员接棒相传,开启了近60年的传递健康、救死扶伤的历史。截至目前,中国共向刚果(布)派遣医疗队29批,累计诊治当地患者约500万人次,开展手术约15万台,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中国援刚医疗队不仅见证了中刚两国友好情谊的不断深化,也成为了中刚两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合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大家好,我是第29批中国援刚果(布)医疗队的内科医生—钟新春,现奋战在中国援建的中刚友好医院。2022年11月4日,我们从天津踏上了这段万里之行,途经广州、亚的斯亚贝巴,11月6日抵达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和经济中心黑角。那时新冠疫情肆虐,我们深知旅途中一旦感染新冠就会影响后续医疗工作的开展,所以在从广州到受援国20多小时的旅途中,我们宁可忍饥挨渴,也不敢吃喝一口。最终我们没有一个队员发生感染,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坚持。”钟新春说道。
第29批中国援刚果(布)医疗队由天津市受中国政府委托派出,共有30名队员,援助位于布拉柴维尔的中刚友好医院和位于黑角的卢旺基里医院。医疗队到达后发现,刚果(布)经济落后,政府投入不足,医院条件简陋,化验、检查结果出来慢,“小病忍一忍、大病能抗就抗”的做法非常普遍。针对这种情况,医疗队推出了“互联网服务”,通过文字、语音、照片、视频等方式与患者沟通,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痛苦。这项举措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极大赞扬。
钟新春说:“我记得一个19岁的小女孩,很瘦弱,体重不到80斤。她哥哥在当地电信公司工作,因为与在刚中资企业业务往来比较多,会说一些中国话,知道中国医疗队的事迹。他告诉我们,小女孩发烧、咳嗽、恶心、肚子痛5天了,在当地医院检查输液,但没有效果,希望中国医疗队能帮助她。我们了解她的病情后,重新做了检查,确诊为疟疾。服用我们送给她的青蒿素哌喹片后,小女孩很快就康复了。看着她恢复了健康和活力,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刚果(布)的气候、环境、水质、饮食、卫生条件等都是感染性疾病的温床,导致发病率极高,而且疾病谱与中国截然不同。以最常见的发烧为例,在中国可能是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征兆,在刚果(布)却可能是疟疾、伤寒等。这是所有援非内科医生面临的第一个考验,需要他们迅速改变以往的诊疗逻辑和思维,适应当地的发病规律和医疗环境。面对困难,医疗队员们勇敢应对,尽己所能,迅速掌握了诊断思路、换药停药时机、复查时间节点、杀虫免疫反应、抗疟药副作用等。
钟新春表示,“诊疗思维的切换确实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但在刚果(布),这并不是最大的困难。更大的困难是医院仪器设备的陈旧和匮乏,化验检查手段单一和昂贵,当地患者的经济条件法承受大量的、昂贵的化验检查。在中国很常见的一次CT检查,需要花掉当地人半个月的工资。在这里,医生诊断和治疗更加依赖自身的临床经验。为了提高当地医护人员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危重症的诊治经验,更好的服务当地患者,形成‘带不走的医疗队’,我们医疗队员在闲暇之余经常会向他们普及在国内医学经验和知识,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先进技术,努力提高他们的诊治水平。”
正如钟新春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过中国医疗队员的反复传授经验,当地医护人员医疗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巴赫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我早已与中国医疗队结下深厚友谊,中刚友好医院建成之前,我曾在达朗盖医院与他们共同奋斗,他们不畏艰难、讲情重义、毫不私藏,我敬佩不已。后来中刚友好医院建成了,我毫不犹豫地跟着他们来到了这里。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创造的奇迹: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骨折患者重新奔跑,腰腿痛患者轻松上阵,孕产妇安心分娩。在这里,我也得到了他们的帮助:我的医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我的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医疗队是我们永远的朋友。”
标签: